制度要改,必須等很久。現實上,今年除息旺季已到,千萬別錯過。
當下的營運狀況不好,是不是該撤出股市?
假如這樣想,那真是盯著照後鏡在開車了。不好的第二季已經結束了,接下來是作夢編故事的第三季,動不動就會見到哪個新產品上市熱銷的新聞,或是哪家公司接到大訂單。沒辦法,夏天太陽拚命曬的熱量,就是無法保存到凍死人的冬天去用,天候有季節,人世也有循環,不要妄想將之平整。
作為投資者,要理解上帝工作的習性,而不是妄想要去當上帝。也就是了解這循環變化的節奏,配合做投資的調節,不必也辦不到改變季節的轉換。
台股已擺脫新興市場特性
最明顯的變化是,股東會開完了。信箱裡收到的郵件,從上個月的開會通知,變成會議紀錄,再下來,就會是我最喜歡的配息通知。
從指數跌落一萬點以後,台灣股市就出現體質上的轉變。先是電子類股取代紡織股,成為市場的主流。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整體市場本益比也逐漸下降。
這些年來,好像也常常單日出現數百點震盪的行情,但除了○四年總統大選槍擊案之外,沒有全面漲停或跌停的情形。就算最近為了證所稅與歐洲的國債危機,成交量大幅萎縮,甚至有單一外資在最後一盤賣出上百億元的股票,也沒有股票賣不掉的問題。
更重要的轉變在於獲利來源,已經從資本利得變成現金股息收益。從指數變化來看,投資台股虧大了,公元二○○○年的開盤指數是八千六百點,比現在足足高出一千五百點。可是這十二年來,投資人賠了指數,賺到股息。
整體來說,已經從上市、上櫃公司身上領了八、九兆元的股息,不能說長期投資者是傻子。只能講,當台股投資者而不領股息,勝率會低很多。
今年的狀況不佳,大概只能配到八千多億元的現金股息,離顛峰時期的上兆元,有段差距。但與股價比起來,這個現金殖利率非常高,與定存、債券、房租這些相比,都是倍數的。不管評等單位怎麼說,實務上,台股已經擺脫新興市場的特性。
還有一個可以改進的地方:台灣的會計年度和日曆年一致,導致所有的行程都相同。三月底是會計師爆肝的季節,因為規定必須在那之前,完成前一年度的年報。接著就是六月趕著開股東會,也是法令規定的。開完後,再慢慢分配上一年度的獲利。
對股東來說,這個系統提供的現金流不平均,讓投資人無法把股市當成準備退休金的主力工具,回過頭這也影響到市場的成分,無法吸引更多穩定的投資者,改善投機的風氣。
制度要改,必須等很久。現實上,今年除息旺季已到,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