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經濟成長的長期要素是投資、教育和科技,也是資金該去的地方,但我們必須面對要耗費數年,才能開花結果的現實。
現在我們真的不缺壞消息。像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疲弱不振、印度經濟走疲、日本乏善可陳,以及明顯處於衰退的歐洲,全球似乎只能將希望放在美國的成長上頭。
可是上周美國就業報告數據卻令人大失所望,加上去年美國出現罕見的暖冬,意外帶動經濟表現,益加凸顯當前的經濟弱勢。就業報告顯示,美國可能與全球同時步入衰退局面。
回顧二○○八年、○九年,歐洲和中國的經濟成長彌補了美國的衰退;到了一○年,歐洲經濟停頓,幸而美國開始復甦,中國則持續強勁成長。
如今,主要國家似乎同時失去動能,歐洲甚至步入衰退。於是,眾所期盼的新救「市」主,便是美國聯準會宣布實施的第三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3)。
一○年年底,聯準會實施QE2,對全球股市以及商品市場造成重大影響,美元自美國向外流竄,也帶動了全球各國貨幣供給上升。
日本在一九八○年代的泡沫經濟後,採行量化寬鬆政策已長達二十年,結果好壞參半。寬鬆貨幣政策有助減緩短期內經濟衰退的痛苦,但長期而言,卻無助於提振資產市場或就業市場。
此外,由日本經驗顯示,積極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效益,會隨著時間而遞減,因為貨幣乘數本身會隨著現金供給增加而調整。
過去幾年來,美國的貨幣乘數的確已緩步走滑,這是件好事;當金融市場和消金市場變得較為成熟,對現金的需求會減少。
因為這樣的趨勢,或許也導致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及凱因斯所處的一九三○年代。
QE2後,美國的貨幣乘數下滑幅度更大。正常情況下,以如此規模的貨幣供給,通常會帶動股市出現強勁表現,因為游資實在太氾濫了;但很明顯的,這次並不是這樣。
同樣地,當經濟轉弱時,下滑的貨幣乘數意味著,接下來實施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所造成的效果會更小。
如今,由於效果低於預期,投資人又害怕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一旦聯準會祭出QE3,搞不好還會引出股市更龐大的賣壓。
柏南克的處境艱難,一旦QE3不成功,聯準會恐怕會被人看破手腳,市場信心很可能在瞬間崩潰。這也是在就業報告出爐後,美元應聲大貶,以及金價上漲的原因。
帶動經濟成長的長期要素是投資、教育和科技,這才是硬道理,也是資金該去的地方,但我們必須面對投資要耗費數年才能開花結果的現實。
要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有捷徑,也沒有簡單易行的方法,我們必須接受未來幾年的不景氣。但我們對未來的投資──不是現在的消費,拖得愈久,全球經濟的真正復甦,就要等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