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GDP成長,勞動所得卻停滯,發展優質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產業,應該能創造更多本土就業機會。
可見即使在美國這樣號稱自由經濟的國家,「促進就業,提升國民所得」,仍然是國家領導人念茲在茲的關鍵政治任務。
台灣近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勞動所得卻停滯,顯然就業面有狀況。對台灣GDP成長支持力度很大的企業,很可能對台灣就業貢獻很小!營收快到台灣GDP的四分之一,可是創造的一百一十多萬個就業機會是在中國,台灣不過五千多人。
台灣工廠是全球最方便,運用中國以西移製造活動基地的企業。現在回顧來時路,也不知道這是祝福還是詛咒?製造活動西進容易,輕易就能順暢執行低成本策略,反而麻痺了我們奮力創新追求高附加價值就業的急迫感。
這樣的成長模式,GDP號稱成長,實質工資所得與民間消費力完全脫鉤跟不上。人民「無感的經濟成長」感受,大體就是這麼來的。
《富比世》雜誌剛公布二○一二年台灣的財富人士排行榜,前十名中至少三位是活用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策略;另三位則更進一步,開拓中國中產階級顧客「質的巿場」,因而在更短的時間獲取更大的成功。
仔細分析這組中國中階巿場開拓者,他們活用了台灣人的勤奮與管理能力,更重要的,他們也善用了第一世界的(主要是日本)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技術。像旺旺集團就引進了日本三大米菓企業之一的岩塚製菓為策略性合作合夥股東。也許我們可以為這個CHl(中產顧客或初階勞動力)+TAI(管理)+JAlPAN(產品/製程創新技術),看到台灣產業的新未來。現在就連鴻海集團也對日本Sharp做重大策略性投資,聯手共同防治三星這強悍對手。
但不論是以中國為低成本製造基地,或以之為新興中產階級巿場,能提升台灣本地勞動力附加價值的在地產業創新投資,仍然是我們的根本挑戰與課題。
很多海外僑胞為了維持台灣健保身分,定期回台。不只醫療健保服務,其實對全球華人,尤其是中國富裕人士,甚至很多中國文化界意見領袖,只要他們親炙台灣的優質生活風土,幾乎人人即刻傾心風靡台灣生活方式。
日本的名導演行定勳、名作家萬城目學,也特別喜愛在台灣各地城鄉內穿街走巷,品嘗美食。他們都很能欣賞台式的優質生活風土氛圍。
也許更多的鼎泰豐、吳寶春、紫藤廬、佳德鳳梨酥、湛盧咖啡;更多的富錦街、溫州街、台東鐵花村、台南神農街──發展台灣優質的食衣住行育樂醫護等生活產業,應該是能創造更多本土就業機會的良策。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