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中國出口占整個經濟體的比重甚重,中國經濟走緩,對於兩岸經貿關係的成長好壞參半。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商品價格一路上漲,直到去年年中,漲勢才稍稍停歇;接著,商品價格處於盤整階段,直到上個月突然跌破底部。答案很清楚,肯定是中國。
中國身為世界工廠,是所有實體物品的製造中心,從基本服飾到高科技電子設備無所不包。中國在大量製造這些產品的過程中,鐵礦砂、銅及許多主要商品的消耗量,都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中國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力道,高於中東和美國。
現在商品價格走疲只說明了一件事──中國經濟一定在走緩。事實上,我們早已略知一二了。北京政府已向全球宣告,今年GDP成長目標定在七‧五%,而不是過去十年我們習以為常的八%到一○%。但我們所不知道的是,當中國的經濟成長率為七‧五%時,商品價格應該落在哪裡?
令人擔心的是,○八年危機過後,中國積極在經濟體中挹注資金,避免落入美國和歐洲經濟衰退的後塵;而進入銀行體系的資金,則以放款形式借貸出去。由於中國銀行全由政府所掌控,很自然地,大部分的資金便借給其他國營企業,他們吸收流動性的同時,能將信用風險降到最低就好了。
問題是,在北京的命令下,銀行將資金借給國企,並不意味著這些國企能夠透過投資計畫,好好運用這些資金;因此,至少有一部分資金,或許是很大一部分,投入不動產開發案、轉貸給其他公司,或者根本就落入貪官汙吏的口袋中。
此外,中國還限制資本外流,因此這些流動性無法流向海外尋找安全、具獲利的投資機會,這更進一步推動中國不動產和商品價格的飆升;因為國企和富人都把錢轉進商品及不動產投資了。
只是,借來的總是要還的,而超高的不動產價格,也讓政府不得不出手打房。中國似乎正在經歷○九年美國及當前歐洲面臨的去槓桿化過程,銀行必須打銷呆帳,也得再來一次重大的再融資。所幸中國不是希臘,這個過程並不算太難,只是不免會拉低經濟成長率。
對世界其他各國而言,好消息是,除了商品外,中國並不是其他主要物品的進口商,因此,商品出口國如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和中東將會受創,但大部分工業國家則影響較輕微。然而,不幸的是,台灣或許是例外。因為台灣對中國出口占整個經濟體的比重甚高,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的成長好壞參半。
坦白說,如果台灣能與主要、高經濟成長國家建立經濟成長依存度,彼此經貿往來以自由市場為原則,訊息自由流通,經濟調整是基於經濟因素,而非政治考量,這才是對台灣最有利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