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自己當自己的的新聞守門人,不會自打嘴巴,不會看反對的言論,長期下來,資訊集中,觀點變少,是偏食,也是偏執。
新聞也如此。過去報紙講究平衡報導(雖然現在媒體也多為一家之言),現在年輕人少看報,多讀網路新聞,一頁二十則新聞中,喜歡羅志祥的只看有羅志祥的一則,其他點都不點。
這都是「自媒體」現象,觀眾自己當自己的新聞守門人,但這守門人不會自打嘴巴,不會看反對的言論,長期下來資訊集中,觀點變少,是偏食,也是偏執。
好在很多偏執會隨時間改變。像我這代多堅信美國月亮比較圓,離開台灣時想著再也不要回來。等到了這年紀,去美國的同學紛紛回台,他們說,車保、房保、勞保,都比不上台灣的健保,萬萬沒想到我們的健保好到足以吸引老同學回家,順便帶孩子看看電視上的偉忠哥。
我帶著老同學與他們的孩子在台北吃吃喝喝,去夜店開「台」葷。他們不分老小,看到滿場正妹眼睛都直了,半夜還捨不得走,只能拋下他們回家,因隔天要飛北京,到北大演講。
這次演講是為《今周刊》文章集結成簡體版新書《我住寶島一村》舉辦座談會,北大還給了張小小證書,秀給女兒看,告訴她我跟柯林頓一樣在北大演講了,她看了看說,「喔!」
座談嘉賓是英達,他的祖父英千里一九四九年來台,成為台灣英語教育的祖師爺,父親英若誠,留在大陸成為藝術家兼翻譯,英達留學美國學戲劇,回大陸執導了對岸第一齣情境喜劇「我愛我家」。他是很有意思的人,我們對談傳播、喜劇、創作與兩岸,共同心聲是情境喜劇不好做,建議他可用他家祖傳的「英文老師」身分為主角,再做齣戲。
在民國熱的當下,還有同學問到拆除林徽音故居的看法,我說,拆了一定會後悔,任何城市都需要新舊交接。但整個大陸都瘋拆舊蓋新,北大校園與一九八八年首度訪時大不同,以前是小小的古建築,現在像北京機場一樣越蓋越大,越拆越多,難怪人家說China可以改寫成「拆哪」,也是種偏執。
最近腳傷快好了,出國前想到北京機場這麼大,從頭走到尾腳肯定發炎,於是申請坐輪椅。台灣人真的很可愛很溫暖,一位中年婦人看到我坐輪椅,老遠就大聲問「你腳怎麼了?」回說,「跟老婆打架!」這婦人笑著說,「挨揍了喔!很慘耶你!」
很奇怪耶!我怎麼是這種形象?!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