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之火是由全球經濟趨勢的發展所點燃。一次性的加稅或油電上漲,並不是通膨,反而是通縮。
先從最表層說起,也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經濟相關數據,占據著媒體的重要版面,例如稅改和油電雙漲。
我們要先搞清楚一件事,一次性的加稅或油電上漲,並不是通膨,反而是通縮。這些項目的上漲,讓消費者的荷包縮水,購買力變弱,整體消費量也減少了;零售商若要維持以往的業績,也將被迫降價。
不過,這裡的關鍵字是「一次性」:是真的只漲一次,而且社會大眾也將其認定是一次性的價格上升。倘若未來政府持續加稅,物價也不斷上揚,消費者將開始囤貨,於是通膨會惡化,成為失控的社會問題。
引爆通膨的第二個層面是景氣循環。商品價格上揚或下跌,全視景氣循環的方向而定。但經濟相關數據愈來愈多,不同經濟學家對同一項的數據各自表述,更讓大家無所適從。
比方,先前美國消費者支出和就業成長數據出乎意料的強勁,因而激勵美國股市的表現。然而,今年是美國史上第四個暖冬,降雪量可能也創下新低,因而帶動經濟「意外」的成長;隨著步入春季,這樣的成長速度將無以為繼。
如果美國經濟成長趨緩,歐洲也不見復甦跡象,加上中國成長似乎仍在減速階段,這些都無法支撐當前的高油價。特別是,以色列攻擊伊朗核武設備的可能性降低後,油價更難維持在高檔。
第三個層面就是長期趨勢的演變。例如當年共產極權國家的瓦解、網路的普及、全球化風潮,特別是中國扮演世界製造工廠的角色確立,這些都是讓過去通膨變成不可能發生的因素;因為網路讓價格能見度提高,廠商的選擇性也同步增加,製造商可以到中國或其他低成本的地區生產。
不過這樣的趨勢或許已經走到盡頭。因為中國的製造成本已追上許多工業化國家的水準,這是未來通膨最大的風險,也最難察覺、量化和估算時機。
目前來看,台灣最近的油電雙漲,似乎是一次性的價格上漲。事實上,一次漲足勝過緩漲,前者有助穩定物價,後者恐將形成通膨壓力。即使台灣提高加值型營業稅(VAT),也不見得會造成通膨。
日本於一九九七年將VAT由三%拉高至五%,初期也帶動物價溫和上揚,但當時走疲的景氣循環,讓日本在之後幾年步入更進一步的通縮環境。
因此,儘管通膨的確是令人擔憂的問題,但不會是由一個短期、一次性的價格上漲或稅改所造成。通膨之火會是由前述第三個層面,較長期的、全球經濟趨勢的發展所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