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台灣」是多數人發自內心的想法,那為什麼要反對一個公平的稅制呢?
不過,現在不太一樣,那些使用人頭戶的投資人,是想要隱藏公司持股,以避稅或規避公開揭露的規定;對這些人,我們有必要給予太多的同情嗎?從投資的角度看,我寧願在有資本利得時才繳稅,而不希望無論輸贏,每筆交易都得被課稅。
反對資本利得稅的常見理由是,這將會阻礙台灣資本的形成;台灣還是開發中國家,需要更多的投資。但是,自二○○○年以後,台灣的淨資本形成是負數,若是將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和LCD(液晶顯示器)產業的資本支出剔除,就更明顯了。可見提升資本支出的誘因是成長機會,而非稅制。
政府財政困難,勢必得另闢財源,但台灣才剛降低企業所得稅,且個人所得稅率的最高級距在全球也名列前茅。不過,所得稅的課徵難度日高,企業和富豪比窮人更有本事將所得挪往稅率較低的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唯一能加的稅,只剩下地方的消費稅了。可是這也有其問題,如提高營業稅或開徵新能源稅,以支出比率來看,窮人的負擔遠高於富人,因此這類消費稅也只會讓貧富差距更形惡化。
由目前的討論看來,唯一的大輸家會是不動產市場。倘若有其他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必須開徵暴利稅的資產項目,那就是不動產了;投資型不動產及非自用住宅將躲不過資本利得稅。
撇開社會主義的觀點,純粹就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貧富差距擴大,也會導致整體經濟成長放緩。畢竟,一位富豪能開幾輛車?如果成百上千的中產階級都買得起車子,對經濟的貢獻不是比較大嗎?再者,貧富差距擴大也將導致犯罪率上升,且罪犯通常會針對富豪下手。
在階級差距較不明顯的社會,商店裡販售品質較好的商品,交通較不混亂、也較安全,城市街道也較平坦、乾淨,建築的品質也較好;這是因為多數民眾在擁有較高的教育、較多的時間及較佳的經濟能力後,才有餘力關心周遭的生活環境。
此外,如果政府不需每年為了平衡預算而苦惱,就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在富人使用較多的建設上,如國際機場。坦白說,與韓國甚至中國相比,台灣的國際機場真令人不敢恭維。與工業化國家相較,台灣稅收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是最低的國家之一,若「愛台灣」是多數人發自內心的想法,那為什麼要反對一個公平的稅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