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興消費群,隨著城鎮化的過程而在產生中,但消費仍處於較低層次,也恰恰是下一輪經濟加速的動力來源。
六年前,上海保母月薪一五○○元人民幣,香港菲傭月薪三二五○元港幣,今天菲傭的收入沒有變,可是在上海不出四千元月薪,已經請不到小阿姨了。而且新一代小阿姨的開銷和生活習慣,與她們的父母輩也大不相同了,她們敢花錢,願意趕時髦,至少這位保母比筆者先擁有賈伯斯的神來之作。
最近自內地二、三線回來的朋友,不約而同地反映中西部的消費十分火爆,也許品味還在進化過程中,但是,消費能力相當旺暢,敢吃敢花。房地產熱,農民工漲工資,農村土地流轉,已經在中國內陸地區形成了一股新的消費購買力。
分析員分析零售業,喜歡用同店銷售增長(same store sales growth)統計,用這個指標來量化零售業的現金流是可取的,但是以此來窺視中國的消費增長趨勢,則會謬之千里。
沿海部分大城市的消費似有增長,不過短期內不可能翻倍。中國零售的故事,是在其他地方冒出第二個五億消費者來。其實,中國國家統計局的零售數據,筆者認為也低估了這個新消費群的購買力。許多新增消費人群、地點,根本不在統計樣本檢測範圍之內。
而且服務業各種稅賦很重,營業收入又以現金為主,所以大量零售企業瞞稅、漏稅,許多實際發生了的消費活動,也因此沒有反映在統計數據上。中國人比希臘人勤奮許多,不過在瞞稅上不會比希臘人差,恐怕還更具創意。
中國的消費,僅占GDP的三二%,而在印度,消費占GDP比率達到五五%。任何既訪問過中國,又訪問過印度的人士都會告訴你,這種數額上的差距,完全是沒有可能的。
你去小餐館,用餐後索取發票,再看看有幾張是真的來自那家餐館,就知道他有沒有瞞稅了。
中國的消費人群中,第二個五億消費者,毫無疑問隨著城鎮化的過程而在產生中。但是第二個五億消費者,消費仍然處於較低層次,收入與市場均在培育階段。
消費的集群效應、乘數效應尚在發酵初期,所以對經濟的支持作用,還遠不如第一個五億消費者那麼巨大。不過,這恰恰是希望,是下一輪經濟加速中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