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花大錢買昂貴設備,卻不願培養自己的技術與人才。就如同當年清朝「船堅炮利」的思惟一樣。
十年前,當我們聽到「兩兆雙星」的計畫時,充滿了無限的憧憬,然而,如今從事後批評中才知道,其中有些產業當初的巨額投資,主要用在購買設備與轉移製程技術,我們並未掌握研發的能力,許多關鍵零組件或專利權也都還掌握在外國廠商手裡。等到鄰國憑著自己的技術不斷進步成長後,台灣當年投入重金所購買的設備與技術,就不得不面對被淘汰的命運。這些投資固然可能讓我們獲得短期的亮麗業績,但不足以回收當初的投資,而那些巨額投資,只是讓外國設備供應商和技術母廠狠賺一筆,而國內的投資大眾、銀行,則蒙受可觀的損失。
只在乎短期成果的光鮮亮麗,寧可花大錢從國外買昂貴的設備,而不願或不知道應該投資培養自己的技術與人才,其思惟與當年清朝大臣相信,只要買到高品質的洋槍火炮,就能快速達到國家富強,頗為類似。
再以近年來被寄予厚望的服務業為例。大家當然都聲稱十分重視人才或管理能力的培養,然而相對於「雲端」甚至「手機上網購物」所投入的預算,人才培育所投入的資源簡直微不足道。殊不知這些資通訊系統固然有助於服務業效率的提高,甚至短期內會出現吸引眾人目光的表現,但服務業若僅靠硬體建設,不可能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
在公部門方面,問題似乎同樣存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產業競爭局勢,必須高瞻遠矚,構思宏觀藍圖,並負責設計制度的政府主管機關,其中各級人員的觀念、知能與見識,攸關產業未來發展的成敗。然而,政府為他們所提供的培訓資源卻很有限。
許多產業的知識密集度高而且進步快速,主管機關所能掌握的產業知識及世界資訊,遠不及業者。例如DRAM產業,似乎當時很多決策者都不知道「此一產業的技術進步與淘汰都很快」、「台灣廠商缺乏自主技術」、「其他國家掌握了技術」、「技術持續創新的能力是成功關鍵要素」、「若要在此產業成功,必須投入某一水準的研發」這幾項命題的存在,就貿然決定了產業發展的方向,並投入了上兆元的投資。相對於此一投資金額,要驗證這幾個命題顯然所需投入的資源其實很少,然而在「船堅炮利」的思惟下,花錢買設備就對了,根本沒有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