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實施12年國教,產、官、學、研可以合作推動創新的教育模式,讓許多生長在台灣的「林書豪」可以發揮。
林書豪的運動才華屬於特殊教育中的資優人才。多數兒童雖不是資優生,卻擁有權利發展其各自擅長的智能,必須內省的另一個問題便是:「正式體制需要如何創新以徹底實踐有教無類、人盡其才的教育本質?」
許多國家都會努力地在正式教育中持續創新,台灣也不例外。例如,增加因應時代的系所或學程、延長國民教育年限、多元入學、科技融入教學、教師進修等等。可惜這些創新未能達到有教無類、人盡其才的目的。
何況正式教育再怎麼持續創新,總還是很難滿足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一些先進國家的企業先質疑再投入公共教育。以英國為例,社會企業家結合政府預算、企業和教師的熱情、才能和資源,共創以十四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年為對象的學徒制工作坊學校(studio school)。學生從實務中學習職場所需的技能,以及有效應變迅速改變的創造力和復原力等等。
企業是必要的夥伴,學生除了校內老師的教學外,也在夥伴企業的良師益友輔導下,一對一聚會、團隊和實作學習。最先以兩個學校作為雛形進行測試,成功之後政府更積極推動這項計畫,就連首相都不得不公開讚賞。
美國企業界也努力實踐另類學校的教育創新,比爾蓋茲在教育改革上的投資眾所周知,而成功經營公辦民營學校,發揮人盡其才、有教無類的教育目標,首推「知識就是力量計畫」(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KIPP)。
兩位年輕人分別在休士頓和紐約創辦公辦民營學校。這兩個雛形的成功,感染了服飾業GAP創辦人費雪(Donald Fisher)的熱情,他認為這樣的成功模式必須普及,因此為KIPP成立基金會,並且說服一位教育管理的傑出人才擔任基金會的執行長,有效籌募並管理基金。開辦新校需要建構校園和添購設備;超時工作的良師必須擁有額外的薪資;有意創辦新校的老師也必須在一年內專職接受完整的創新管理訓練。這就是為什麼KIPP會成為歐巴馬口中的教育創新典範。
執行長在任六年已募得了一億九千萬美元的長期贊助,其中還包括聯邦政府承諾的七千五百萬美元。
台灣即將實施十二年國教,我認為產、官、學、教、研可以合作推動創新的教育模式,讓許多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林書豪」可以發揮資優才能,進一步讓所有兒童、青少年學其所愛、愛其所學,而實踐有教無類,人盡其才、因材施教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