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區的城市規劃展示館,不僅見證楊浦區由重工業基地成功轉型成知識創新城區,更是政策與城市行銷的最佳例證。
楊浦區原來是傳統重工業的基地,擁有中國第一座自來水廠、電廠及造船廠。九○年代上海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大調整,金融、商業等服務業興起,傳統的工業優勢不再。二○○三年四月十五日,當地政府做出了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決策,從此「傳統工業楊浦」逐步轉型走向「知識創新楊浦」,區政府經過六年的努力,把一個老工業城區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型城區。
從另一角度來看,楊浦區城市規畫展示館的內容,也可以說是成功的政策行銷和城市行銷,令人不得不佩服以宣傳起家的共產黨,說故事的功力一流。
就館內展示的內容而言,至少牽涉了文字、攝影、編輯、美術、燈光、雕塑、資訊電腦等專業,不僅以多元的方式記錄了城市發展的歷史,也讓擁有不同專業的人有了展現創意的舞台。
過去台灣的公共建設,相信也都有完善的規畫和執行,但往往只留下剪綵畫面的紀錄,而缺乏過程的完整呈現,喪失了與民眾溝通以及政府行銷的機會,殊為可惜。台灣可能沒有能力、或許也不必要蓋類似的展示館,但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在現有的制度下,達成相同的效果。
依《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有建築物應設置之公共藝術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然而,國內已完成的公共藝術大部分是雕塑或工藝品,與完成的建築物之間是否有連結性,可能也是見仁見智。
更重要的是,當年建築規畫的緣由及時空環境的背景,在建物完成後大都不可考了,民眾對於城市建築的來龍去脈缺少了解,也不容易認同城市規畫當時的理念。再者,很多公有建築往往到快完工時,才開始規畫公共藝術的建置,因此也錯失了記錄建築規畫、興建等重要歷程的機會。
事實上,公共藝術是可以利用各種技法、媒材所完成的藝術創作,根據該獎助條例的解釋,可以是紀念碑柱、水景、戶外家具、垂吊造形、陶壁,或繪畫、書法、攝影、雕塑、工藝等平面或立體創作等。
故重大建設公共藝術的建置要求,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或創意來呈現,甚至可以用紀錄影片或文學創作來呈現,抑或是一個音樂或戲劇作品,直接將城市規畫或建築設計的理念、執行過程及最後的成果與民眾溝通,或許也能形塑居民的共同記憶。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歷史、文學、傳播各領域的專業人才,獲得一展長才的機會,進而扶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一舉數得!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