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感恩節買氣強強滾,銷售業績創新高,但還必須觀察耶誕假期的表現,才能判定經濟是否有所好轉。
從美國黑色星期五到台灣的百貨周年慶,今年年終購物季表現亮眼,相較於持續低迷的全球景氣,該如何解讀?
觀察Google搜尋透視,美國民眾對「感恩節(Thanksgiving)」的搜尋量創近年新高,走勢與零售額一致。根據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統計,美國零售額在感恩節期間,創下五二四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二○一○年成長一六%,平均每人花費近四百美元,年增率達九.一%,就算扣掉通貨膨脹率約三.八%,實際支出仍有成長。
美國感恩節銷售創佳績,反而是另一種意義的蕭條;由於許多民眾等到促銷期間才出手大量購買折扣商品,而商家又擔心景氣遲緩影響買氣,不僅全力降價促銷,甚至延長營業時間,形成銷售情況強強滾的氣氛。此外,「購物(shopping)」與「禮物(gifts)」的搜尋量逐年下滑,可看出美國消費力道尚未回溫,待耶誕假期結束後,才能判斷美國經濟是否有所好轉。
比較美國沃爾瑪(Walmart)與好市多(Costco)的搜尋量,可看出一個有趣的現象,「Walmart」的搜尋量逐年成長,今年較去年成長了四成,創歷史新高,代表懂得精打細算的庶民,在促銷購物季傾巢而出。反觀代表中產階級的「Costco」成長相對平緩,這差距也顯示部分中產階級也轉變為更精打細算的族群。
另外,線上購物與手機購物的普及,也值得深入觀察。今年感恩節當天美國線上銷售額年增近四成,其中行動裝置的下單約占線上購物的一成,較去年的三.二%大幅成長。
今年台灣各大百貨的周年慶,雖然一開始業績迅速攀升,但十月以後的銷售並未持續衝高。從「周年慶」搜尋量來看,今年的高峰雖不如去年,但下降幅度沒有去年來得快,整體仍相對穩健;但平價服飾優衣庫(Uniqlo)及ZARA陸續進駐台灣後發揮磁吸能力,難免排擠到百貨公司服飾專櫃的業績。
除了百貨周年慶外,「旅展」及「資訊展」的搜尋量也比去年成長,相較於經建會發布的台灣景氣指標連續三個月亮起黃藍燈,以及股市的欲振乏力,台灣整體內需景氣的表現其實還不差;上半年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成長達六.七%,至今仍有餘溫,明年景氣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