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討論加強了「讀聽說」的訓練,更因為加上了「想」,效果比上課聽講來得好。
很多年輕人在進入職場以後,發現學校中所教的一大堆理論未必能在工作上發揮作用,反而每天所需要用到的「聽說讀寫」等技能卻訓練不足。
商管教育中的個案教學,其實正好可以協助學生在這方面的成長。個案教學在「寫」方面能幫助的不多,但是「聽說讀寫」等背後的「想」,個案討論卻要比上課聽講效果更佳。
首先是「讀」。讀「理論」和讀實務上的資料與數據不同,學生在校期間在前者方面所受的訓練,未必能轉移到後者上。
然而,個案教材中的資料與企業實務上的資料,在形式與複雜度上都十分接近。學生為了能在上課時討論,必須在課前努力讀懂這些資料;上課時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針對個案中的內容摘要整理,或對各種報表進行分析,然後再依學生理解上不足的部分進行指導。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參考一下彼此的閱讀和摘要的能力與結果。
其次是「聽」。有些人比較專心,或比較能夠聽懂別人的意思,有些則否。
主持個案教學的教師可以在學生互動過程中,讓大家注意到每個學生「聽力」的高下與不足,同時可以藉著要求學生對其他人的意見進行「複誦」,來強化學生的聆聽專注力與理解能力。單向式的講授,往往要到學期結束,看到考卷以後,教師才發現有些學生根本沒有聽懂,但為時已晚。
再者,學生若聽不懂講課,常會歸咎於學理太深或教師表達能力不好,但同學間的討論,這些都不成為理由。
第三是「說」。個案討論時,學生必須針對同學發言或教師提問,提出自己的意見。
因此在上課過程中,除了必須專心聆聽之外,還必須配合討論的主題進度,持續形成本身意見、構思發言內容,甚至在心中不斷模擬「造句」,以備萬一被要求發言時不至於腦中一片空白。然而這樣一來,即使實際上並未發言,口頭表達的能力也提升了。
第四是「想」。上述的「讀聽說」三者不只是技巧問題,它們背後還有「思想」的能力。
學理、架構以及邏輯能力對「讀聽說」三者的品質與進行效率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唯有經由個案討論,才能讓學生有機會體認「思想」或學理的價值,以及學理與邏輯如何透過「讀聽說」來與實務問題的分析、決策結合在一起。學理是否讀通?思考上是否合乎邏輯?都可以在討論時受到檢視。這些都是一般聽講、閱讀、記誦,以及紙筆考試所不能做到的。而個案教學中並未特別強調的「寫作」,其品質水準其實也建立在思想上。
讀書或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目的是在於提升「思想」的潛能,然而這些潛能必須經由在真實世界中長期運用與試誤才能內化,個案研討則是模擬真實世界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