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西方觀點認為競爭與合作是相互矛盾且互為對立的兩極,但陳明哲教授住張「競合雙融」,超越了此觀點。
九月底,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第二屆動態競爭國際論壇——競合雙融」,論壇主題以陳明哲教授創始的「動態競爭理論」為基礎,探討一個基本的問題——What is competition ?隨著時代變遷,合作策略也引起實務界及學術界人士的重視,然而,競爭與合作兩者之間的微妙互動關係,卻鮮少受到注意。
長久以來,西方的觀點認為競爭與合作是互相矛盾且互為對立的兩極,不可混為一談,但陳明哲教授從華人文化的「中庸之道」及「陰陽兩極」觀點,深度詮釋競爭與合作之間的互動及變化之動態關係,主張「競合雙融」,超越了西方認為競爭與合作是相互對立且矛盾的觀點。
除了在學術研究面的發展及產業實務面的應用,動態競爭理論與競合策略可延伸到政策層面。例如,台灣在五都整併之後,政府的組織架構也隨之改變,新五都除了資源、人才和選票的競爭之外,更應該發展合作的關係,共同解決民生的問題,以提高全民的生活品質。近年來,兩岸交流日益頻繁,雙方互動從過去的競爭關係到如今的競合關係,在平等開放的共識之下,兩岸的交流可更進一步建立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互動,利用競合策略,彼此互利共榮。
動態競爭理論除了能運用在企業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外,也可以應用在學術工作者自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北宋大儒張載為知識分子所描述的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大使命。
有關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或人文使命,或許會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見解,但在國內學者一片追逐優質研究或學校追逐頂尖大學之際,投身於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者,除了研究發表之外,如何實踐現代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在大學中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工作者,又應如何藉由學術專業發揮社會影響力?應如何才能在國際學術競爭洪流中安身立命,同時又能兼善天下呢?
會議中,來自國內和亞太地區的學者都感受到這股英文發表研究成果的壓力,一位新加坡的台籍學者就提到,其所任教的管理學院,聘用的全是外籍學者,唯一的績效考量就是五本頂尖英文學術期刊的發表。走火入魔的結果就是教授們對學生和教學漠不關心,對新加坡的當地企業和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沒有興趣,在意的是美國期刊所關注的議題,甚至是只關心蒐集美國的資料、分析和發表。這樣的結果就好像是學術代工一般,對當地的社會和人文進步的幫助極為有限。
自然科學所關注的議題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受地域的限制,故其標準明確可以統一;但社會科學則有強烈的地域性和文化限制,若一味地以單一標準和語言來衡量研究的成果,可能帶來國家的災難而不自知!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