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的麻煩還沒結束,但這條命算保住。只是救援手段失當,不但復原時間延長很久,痛苦程度也加大。
金融海嘯時,美國通過八千億美元緊急預算,處理那場危機,避免經濟從衰退走向蕭條。這個加上中國四兆元人民幣基建支出,hold住世界經濟體系崩潰的危機,讓美國失業率勉強維持在個位數,沒有竄到會死人的三成。
其中最大一筆,也是爭議最大的支出,撥到美國保險集團,用來支付債券違約交易保險給付的金額為一○五○億美元。這種保險不賣給一般人,會買的都是銀行、保險公司、基金這些金融機構。因此拿到錢的沒有小老百姓,歐洲的金融機構就領走四百多億美元。
財政問題成為世界化問題
好吧,這就是美國當老大哥的氣魄。在創造流動性的時候,不會局限在國內,而是以全球為布局。更早些年,中美洲、南美洲出現類似現在希臘的國債問題,都是美國的銀行,自己眼淚含著,直接在帳上打掉。
照理說財政屬於一國主權,是內政問題,但世界化的結果,大家互相牽動。美國出問題,大家倒楣;歐洲出問題,大家倒楣;中國出問題,還是大家倒楣。因此這兩年的國際會議,都是在檢討他國的政策。負作用之一,就是少數當政者救經濟的工具,不管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主導權不全在自己手上,這個轉變,一定會讓這次的循環痛苦期延長。
當年創立國際貨幣基金會與世界銀行,目的在處理這種危機。可是如同有些銀行大到不能倒,有些國家的問題,也是大到不能直接用削減支出、提高國內稅這種直接的方式處理。
這回點燃煙火的希臘,規模不大,原本可以比照十幾年前的泰國、韓國方式處理,但是身屬歐元區,也變成不能倒。所以現在不是經濟問題,是政治問題。若是從數字計算,希臘只有一條路,就是退出歐元區,重新發行自己的貨幣,大幅貶值,原來以歐元發行的國債要重整,但這樣的話,歐洲整合要倒退六十年,就被直接否決。
可是,當家做主的德、法兩國,還沒下定決心,特別是財政還有盈餘的德國,正在鬧情緒,讓整件事陷入泥淖。美國無法理解,依他們多次金融危機的經驗,應該果斷,該生、該死動手要快,中間難免有誤判,但最糟的是拖。不確定氣氛蔓延,弄到普遍恐慌的時候,就不是有關一家兩家的問題。牽扯到金融業,當局都要很小心,原因無他,體質再好,也禁不起擠兌的考驗,此時此刻,歐元區就籠罩在這樣的風波中。
九月十四日歐洲央行找了日本、美國與英國助陣,無限量提供美元給歐洲的銀行拆款,解決歐洲美元的流動性問題。這個舉動應該是契機,總算不再麻木不仁。
歐洲債的麻煩還沒結束,但這條命算保住。只是救援手段失當,不但復原時間延長很久,痛苦程度也加大。接下來,等到歐美有通膨的跡象,有利率要調高的風聲,才會是另一個成長循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