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以其規模,得以用低廉的成本取得關鍵零組件,而且運用「計畫過時」策略刺激銷量,讓競爭者難以競爭。
台灣經濟歷史都是由一項產品轉至另一項產品,如由紡織到石化,再到電子;但是iPad狂潮席捲而來,哪個產業將因而出線?依施振榮的微笑曲線,製造業是價值鏈中最低階的一環,因此台灣不見得需要新的產業,但卻需要新商業模式。
我個人認為,平板電腦將取代PC。儘管平板電腦的功能和效能確實比不上PC,僅被視為一項輸出工具,比方閱讀電子書、上網和做簡報等,並非「工作」的工具。可是PC和微軟作業系統的功能,也遠超過任何一位使用者的需要。
平板電腦的作業系統簡單好用,日後還可透過特定的獨立應用程式,來增加功能;此外,有愈來愈多的功能和儲存空間可取自雲端。我們所使用的硬體將逐漸轉變為與遠端伺服器通訊的工具,而漸漸脫離處理中心的角色。簡言之,就是有用到再付費;假以時日,平板電腦的功能更為強大,應用程式和周邊設備,如外接鍵盤等的功能也會加強。
如果有人以為,台灣資訊業者有能力製造平板電腦,所以iPad的衝擊並沒有那麼大,那就錯了。首先,平板電腦體積小、售價便宜,一旦大量取代PC,整體資訊業的產值便會下滑,頂多就是持平。平板電腦簡單易用,一定會吸引更多消費者使用,這也將擴大電子設備的市場,免於落入成長趨緩的命運。
另一個問題在於,蘋果掌控平板電腦的程度,遠高於它在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中,蘋果根本未握有主控權,因為智慧型手機仍仰賴電信公司的通路和補貼,一旦讓蘋果坐大,蘋果將瓜分電信公司營收的極高比重,這絕非電信公司所樂見的;因此,消費者能自由選擇其他競爭品牌的產品,如台灣的宏達電。
但iPad係透過傳統零售通路販售,包括蘋果自有零售商店,該部門已逐漸成為蘋果的強項。還有蘋果以其規模,較競爭者更具有成本優勢,得以用低廉的成本取得關鍵零組件。iPad亦內建快閃記憶體,同業也被迫採用其快閃記憶卡,這麼一來,蘋果也可獲得銷售記憶體晶片的利益。再者,iPad的售價遠低於iPhone,這讓競爭者進入市場的空間變得很小。
蘋果聰明地運用「計畫過時」策略,如iPad 1沒有內建相機,讓眾人百思不解,但這明顯是蘋果內部策略,目的是在推出iPad 2時,迫使iPad 1的用戶升級購買iPad 2。接著,還有相互連結的功能,同樣使用iPhone或iPad的朋友間,可以毫無障礙地進行Face Time視訊電話。還有,如果你同時擁有iPhone和iPad,若不小心遺失iPhone,就可透過iPad來尋找iPhone的定位;反之亦然。
除此之外,蘋果似乎有意在今年底推出iPad 3,打破其十二個月的產品循環週期。如此一來,只會更加鞏固蘋果在市場的地位,這將進一步壓縮對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