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來,有四次景氣衰退油價暴漲有關;利比亞一旦陷入內戰,產油短缺恐成為長期現象。
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共發生五次景氣大衰退,包括一九七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七九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九○至九一年的第一次波灣戰爭、二○○二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以及○八年的金融海嘯;其中有四次衰退與油價暴漲有關。
石油危機之難以預測,主要是其背後都由政治事件造成,且全來自中東難解的政治紛爭。部分政治學者認為,對阿拉伯人來說,伊斯蘭教是最重要的,國家主義頂多排第二;中東人民絕不會接受一個非宗教的政府機構,所以也不會改變對西方的敵視態度,因而在管理國家與政府資產方面,同樣不以效率為主要考量。
雖然我們沒有證據顯示這是事實,卻也沒有足夠的證據來反駁該論點。自上世紀初,奧圖曼帝國瓦解後,阿拉伯世界至今尚未出現一個多元民主的政府。或許,埃及是最有希望成為具現代民主政治形式的阿拉伯國家。當前中東的政治動盪──僅有政權更替,而無政治改革──對油價的影響,值得我們關注。
目前美國原油庫存仍高,德州輕原油價格比北海布蘭特油價低了五%至一五%,顯見美國的石油供應仍不虞匱乏。不過,由俄羅斯、伊朗、伊拉克與委內瑞拉的經驗來看,每當政權出現重大變革,油田都出現大幅減產現象;這些油井需要相當大量的投資與專業技術,一旦政治不安定,外資及外國技術專家都急忙撤離,原油產量自然受到衝擊。因此利比亞,甚至其他中東油國的產量可能開始快速下降。
沙烏地阿拉伯每日剩餘的原油產能達二百萬桶,足以彌補利比亞短缺的油量;但利比亞可能會陷入內戰,各方人馬都將試圖破壞對方占領的油田,此將讓產油短缺成為長期現象。更何況,利比亞不會是中東唯一的雷區。美國聯準會未必不樂見油價高漲,聯準會希望核心通膨率(不含石油和食物)微幅上揚;目前聯準會的核心通膨目標為二%,這表示含石油和食物的整體通膨水準得拉高至三%左右。
過去幾個月,金融市場對聯準會是否升息、升息的時點,與何時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等議題,都還只是假設性的話題,如今則因通膨兵臨城下而顯得迫切。
萬一美國消費者元氣仍未恢復,無力支付較高的食物價格,通膨或許就無由產生,但企業就得被迫自行吸收高漲的成本;而通膨若增加過快,對股市也不是好消息。因此,不是利率上升與QE2畫下句點(這點一直是股市的上漲動能),就是企業毛利受到壓縮。
此外,油價上揚通常不會產生我們期待的通膨形式,也就是需求推動的通膨。這類通膨可視為一項消費稅,透過油價上漲,將全球消費者的財富移轉給產油國。但事實證明,大部分的油元都將以非常不具效率的循環模式,流回全球經濟體,這也讓我們對後市的分析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