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市佔率提高,健保改革亦將鼓勵各地大量興建醫院;透過家數較少、規模較大的醫院來賣藥,要比挨家挨戶去拜訪各地小型診所容易。
多年來,大家對台灣的生技產業多所期待,如今或許是再一次認真看待這個產業的時候了。
首先,十二月將召開ECFA(兩岸經濟協議)會議,討論生技合作議題,前陣子生技股已經率先反映。而眾所期盼的是,兩岸對藥品和保健營養品認證和臨床試驗結果的相互認可;事實上,這是高度敏感與複雜的話題,要完全解決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過方向是正確的,進展的速度也在加快中。
基因重組技術自一九八○年開始發展,蛋白質藥物種類相當多,在下一個十年的前期,將有許多蛋白質藥物的專利到期,其中有些藥品將成為當紅炸子雞。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製藥廠與研發能力方面來看,台灣在從事藥品生產與銷售上就有相當大的優勢。許多專利藥到期後成為學名藥,但這不代表它的生產也變得容易;要成為指定的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廠商,也需要經過繁複的審核過程。
台灣大部分製藥公司專注在學名藥的生產,從新藥研發到最後的銷售,並從中獲利的過程冗長且昂貴,目前沒有一家台灣製藥公司具有完整的規模與能力;他們或許將研發成果出售或授權給其他大藥廠,由其執行試驗、認證、製造或銷售的工作;或者提供臨床試驗或銷售服務,特別是在這兩個領域,中國儼然成為台灣製藥公司重要價值定位(value proposition)的一環。明年底前,中國勢必成為全球第三大製藥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不過中國試驗新藥的費用較低,而台灣生技公司則有能力以較低的成本,研發和臨床試驗發展新藥。
美、中這兩大製藥市場,都處於健保改革的階段,可望帶動全球學名藥和新藥的需求。中國的健保改革仍在規畫階段,其所帶來的影響,很可能與台灣的經歷類似。中國政府肯定會對健康醫療進行補貼,市場規模也將因此擴大。此外,中國健保改革意味著,學名藥占藥品費用比重的改變。
三十年前台灣的中央健保局法人化後,醫院一直以藥品費用來請領健保給付,而非以病人的醫療照護費用為請領基礎,因而變相鼓勵購買價格高的品牌藥品;最後,醫院的健康醫療市占率愈來愈高。對病患來說,反正都有補助,因而也傾向去大醫院就醫,而不願去費用較低、品質較差的地方診所看病。
在政府的支持下,醫院市占率提高,健保改革亦將鼓勵各地大量興建醫院;透過家數較少、規模較大的醫院來賣藥,要比挨家挨戶去拜訪各地小型診所容易得多。因此,中國市場規模將快速成長,同時也更容易打進銷售通路。
所以,儘管台灣生技業距成功還有一段距離,但前景卻是亮麗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