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國、中國和歐盟怎麼會突然串聯起來?原來都是因為創造力的關係。幾乎每一個先進和正在崛起的國家,都爭先恐後地盤點其國民和學生的創造力,尤其在IBM對六十個國家、一千五百多位CEO的調查發現,認為創造力是未來領袖最應該具備的能力之後,創造力的培養更被認為是刻不容緩的教育工作。
談到創造力自然會想到創造力測驗,其中以Torrance的「創造力測驗」名氣最大,至少已被譯成三十五種語言,從一九五八年他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ystem)任教,開始對明城(明尼亞波里斯,Minneapolis)四百位兒童施測之後,不少的學者專家都期待,能夠立竿見影地預測這些學生的學業成績或創意表現,問題是在那個高創造力的學生不受老師甚至父母喜歡的年代,考試題目對高創意但不喜背誦的學生非常不利,可是Torrance就是耐得住寂寞。六四年我到明大讀書,因緣際會做了他創造力研究的助理,更能體會他的執著。
有學者進一步分析五十年來三十萬筆Torranc測驗的資料,意外發現美國人的創造力分數從九○年後開始下降,下降最厲害的是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這個階段的兒童。
美國暢銷書作者Bronson和Merryman在今年七月十日的《新聞周刊》上發表了〈創造力危機〉的文章,因歐盟將○九年列為創造力與創新年,中國大陸也開始進行教育改革,試圖提升創造力,更增加美國的危機感,怪不得這篇文章在美國引起極大回響。
加州州立大學James Kaufman教授更以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喬治亞大學及台灣政治大學,所做的創造力教育計畫之成果分析為例,說明創造力是可以教的。他所謂的政治大學創造力教育計畫的分析,就是教育部顧問室從○二年發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並執行其從小學到大學六個行動計畫之歷程與結果。
這六個行動計畫實施的過程也面臨了一些類似當時Torrance測驗遭遇的質疑,有些學者很喜歡用KPI或立竿見影的成效來評估計畫,幸虧實際參與的教授和老師,一樣耐得住寂寞,堅持不揠苗助長,終於看到成效。歐洲的國家比較懂得創造力是需要長期孕育的觀念,所以○九年的創造力與創新年實施的第一年,只是讓二十七個會員國相關人員能夠了解創造力的重要性,而並不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年之後才展開一步一腳印的培育工作。
創造力的培育無法立竿見影而必須耐得住寂寞地長期發展。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