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創新生活,不只讓我們對這個創意程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台灣規劃推動文創產業與美學經濟帶來了許多深刻的啟示。
京都基本上是一個以步行,或至多自行車或公車巴士就四處可達,是容易親近之城,完全是以人為尺度的宜居城市。在京都,你隨處可以觸及樹木的綠蔭、天空、神殿、寺社、庭園、風,以及水和火。京都也是一個季節感特別強的城市。四時節氣京都人都各有呼應的「行事」。
如果你七月二十日前後,前往下鴨神社參加「御手洗祭」,漫步過蒼鬱而廣闊深遠的原生樹林「 之森」,走過幾乎無人的參道,綠意與金陽一同灑落小白石細沙道,心情平靜得似乎可以聽見地底的流水聲(京都是座水之都城,京都盆地下是個缽狀岩層天然地下水庫)。在橋殿領了蠟燭,低頭走進注連繩所界隔的神界,脫鞋赤腳,靜靜地走入池水中。順著水之參道,走過二、三十米長距離。將神火點在蠟燭上,全心集中精神,注意以手防風吹熄燭光,又要留意足下前行。每個參拜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不由得安靜沉默起來。
當你的心神意識集中在御手洗神事上,心情自然虔敬謙柔,參拜的民眾每人面容映照著燭光,神情一片祥和。
在水池上走一段路,將小燭供奉在井上社裡,成片燭影搖紅。祈禱時眾人拍擊雙手聲此起彼落,神社神域內的古木綠蔭、天空、木殿,組成了明朗清亮的風景。典雅與優美一點也不輸給每年五月也是在此舉行的平安貴族風葵祭。
四季節氣的行事,促使在京都生活的人,得以在「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的時光流逝中,時常受到提醒,覺察節氣的到來,暫停忙亂的腳步,靜心下來體察「生活的滋味」。即使在工業經濟邏輯發達的日本,京都仍到處保持農業文明的「四季節氣」與生活節奏,不讓工業經濟的生產理性凌越山川天地與大自然的四季節氣、生活節奏與人性的amenity(愜意)。
生活的體驗與覺察力,是一切創意開發的張本。京都有如此細緻的和風文物開發,如西陣織錦、茶道花道,成為日本設計力啟動的原鄉,給和風設計無窮的靈感泉源。
京都甚至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最叢聚的地區,也是任天堂、京瓷、堀場製作所、島津、村田等工藝造詣深厚累積的藝匠型企業總部之所在。創意的開發需要豐饒的生活體驗滋養。長期來看,一個社會不可能同時長期並存枯乾平淡的市民生活與豐饒的產業創意。
貧瘠的生活土壤如何能開創出增加生活甜度的創意商品?京都的創意生活,不只讓我們對這個創意城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台灣規畫推動文創產業與美學經濟帶來了許多啟示。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