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採認大陸學歷和開放陸生來台,應該由大學就學術專業來認定,並讓大學校園能有多元且包容的氛圍,才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正途!
前一陣子陪同校長至北京,參與政大分別和北大、清大簽署學術合作合約的儀式。未來,政大同學即可前往大陸著名高校交換學習,相信對於同學開拓視野會有相當的助益。相對地,要讓我們的學生可以走得出去,同時也必須對等地接受對方的學生。因此,大學國際化的目的其實是為我們本地學生的國際化做準備,一方面爭取外籍生的入學,讓校園有國際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才能讓本地生有出國交換的機會。
乘著簽約之便,也順道參訪北大、清大在學生輔導及宿舍管理的業務。過去的印象是大陸高校在硬體的建設有快速的發展,軟體可能還跟不上。但這次的參訪,卻讓人不得不驚訝和佩服大陸頂尖高校在學生輔導及服務的細膩,值得台灣的大學借鏡和學習。
例如,北京大學一向是大陸各地優秀學子的首選,但大陸城鄉經濟差距極大,因此北大的政策是只要能考上,任何人都不必擔憂學費及生活費,甚至連來校報到的旅費,學校都會提供協助。北大成立學生資助中心,專門負責相關募款及獎助學金的業務,不僅有一般熟知的助學貸款、清寒獎學金、工讀以及政府提供的資助外,更提供相關的急難救助,如學生可以向學校借生活費等。
另外,針對新生,隨錄取通知即附上新生經濟情況調查表,並透過各省市政府進行訪查驗證,甚至在入學前即提供生活費、旅費。新生報到時,並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實物,包括自行車、冬衣、春節返鄉補助,及各種書籍等。報到當天現場還可領取由各單位提供的入學生活日用品、運動服和體育健身卡等。更重要的,受資助的學生自動編入學生服務總隊,在不耽誤學業的前提下,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並在實踐中培養「自立自強,回報社會」的觀念。
清大則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撥用上百公頃的校地,興建超過兩萬床的宿舍,解決全校學生住宿問題。校內學生的生活花費皆是運用類似一卡通的學生證支付,同時,學生在校內花費的情形,也透過電腦分析,如有學生的生活花費過低,即進行了解是否是家境清寒的學生,而將生活費寄回家貼補家用。如確實是此種情形,則校方將自動存入一筆錢,只限購買伙食,且不能提出現金,以確保學生獲得足夠的營養。
大陸高校的進步,已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有關採認大陸學歷和開放陸生來台的議題,應回歸學術考量及大學教育的本質,而非執著於政治操作,亦即應由大學就學術專業來認定,並讓大學校園能有多元且包容的氛圍,才是提高台灣學子國際競爭力的正途!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