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管與商學方面,研究與教學、理論與實務,本來即是相輔相成, 甚至是一體的兩面,關鍵只在於學習與研究時所秉持的心態而已。
「研究與教學孰重?」這項爭議,似乎可以從以下的觀點來進行討論。
任何學術領域都須持續進行研究,以豐富內涵、提升價值與貢獻,這是共識。但問題是,「研究什麼」、「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有什麼用」或「對誰有用」。
心理學早就指出,閱讀時心目中所預想目的不同,會影響其閱讀過程中選擇吸收的方向。如,同一篇文章或資料,閱讀目的究竟是向長官簡報,還是對新進同仁演講,會影響閱讀者對此篇文章內容的吸收重點,及所選擇記憶的部分。易言之,若準備向長官簡報的是一套;對新進同仁演講,則是另外一套。
同樣的道理,也會出現在學術研究與學習上。當一位博士班學生在研讀大量文章時,如果心裡想的是如何從這些文章中,找出可以再深化的觀點,或值得進一步分析的方向,則其選擇吸收或所形成的觀念是一套;如果是希望從這些文章或前人的智慧中,找到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或思考途徑,則其選擇吸收或所形成的觀念將是另外一套。前者的心理狀態可以簡稱為「研究發表導向」,後者可以簡稱為「解決問題導向」。
「研究發表導向」的閱讀與學習,心態上是在不斷找尋現有理論的不足,並努力設法想出一些前輩學者尚未談到或研究過的議題。「解決問題導向」的閱讀學習,心態上則是用心吸收這些學術論述中最有價值或貢獻的部分,看看能否運用它們解決真實世界中的某些問題,或解釋某些真實世界中的現象。
如同上述,在這兩種不同心態下的閱讀或學習,其學習的結果將大異其趣。
數學、物理、化學、經濟學、心理學這些基礎學科,其研究不須與實際問題的解決連結。然而企業管理或廣泛的「商學」存在的意義,主要是協助企業界解決問題,或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在讀書與研究時就須思索「這些學問將如何與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或「如何活用這些道理來解讀或解決實際問題」。
懷著這種心態,不僅所學、所思、所吸收的會與純粹「研究發表導向」不同,而且也會深切體認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與接觸實務問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事實上,這種「實務與理論持續對話」的過程,不僅可以提升學習的深度,而且可以經由實務的深入觀察與訪問,增加在學術創新上的可能性,並充實未來在教學上的基礎。這就和理工科的研究不能忽視「實驗」、醫學院的研究必須包括「臨床」完全一樣。
簡言之,在企管與商學方面,研究與教學、理論與實務,本來即是相輔相成,甚至是一體的兩面,關鍵只在於學習與研究時所秉持的心態而已。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