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的趨勢來看,大家已不再過度迷信學歷,能更務實地思考研究所教育的必要性,學校也更注意學生與就業市場的銜接度。
春暖花開,又到了研究所考試的旺季。從關鍵字查詢的趨勢觀察,大學畢業生已經不再一窩蜂搶進研究所窄門,而能用更務實且多元的方向考量自己的出路,包括就職、留學及遊學等途徑;意味著台灣高等教育正邁向成熟期,也是人力市場的轉型契機。
從Google搜尋透視分析,二○○六年以來,研究所考試的查詢量逐年減少,近四年掉了一半。高等教育相關查詢量全面減少,這是非常特殊的現象,但未必是壞事,或者可說是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互動的結果;有些人會慢慢發現,高等教育的價值,未必對每一個人都有用,大家趨於用更務實的態度看待高等教育。
其實,歐美國家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後就投入職場,像Google這類軟體公司,很多協理甚至副總裁才三十歲,就已累積了八至十年的產業經歷。然而,在台灣卻有些人拿到博士學位,三十歲才成為職場新鮮人,學校教育未必能補足其中產業經驗的落差。
另外,不只國內研究所考試的熱度下降,這幾年來留學的查詢量也明顯下滑,反倒是遊學的查詢量相當穩定。
有趣的是,留學國及遊學國的分布並不一致,例如澳洲在遊學的查詢量很高,僅次於美國,但在留學的查詢量就沒有那麼高,落後美國、日本及英國,顯示大家對遊學國及留學國的考量不同;遊學時可能會選擇風光明媚或物價相對較低的地方,留學則要考量學校排名及學習效果,例如英國的物價偏高,不是遊學的熱門地點,但仍是留學的優先選擇之一。
若進一步觀察留學的國家,可以發現分布出現驚人的改變。過去台灣留學國都集中在美國,但現在非常分散在美國、日本、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這是非常好的現象,畢竟台灣社會走向多元,原本就需要多元國家的觀點。
從台灣的趨勢來看,大家已不再過度迷信學歷,能更務實地思考研究所教育的必要性,學校也更注意學生與就業市場的銜接度;如果研究所人力更快釋放到就業市場去歷練,研究所也能依據市場法則,提升教學品質、與產業接軌,將高等教育資源加以應用培養更尖端的教育,多鼓勵一些學生出國取經,讓人才出路更多元,也是台灣高等教育及人力市場的正面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