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雖美,卻違反自然,搞砸了,畢竟最終還是得回歸人性。即使是中國,三十年十倍的成長還是根基於開放管制,而非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功勞。
福克蘭群島又升起狼煙,遙想一九八二年,英國與阿根廷兩國為這小島發生的戰爭,不僅改變兩國政局,同時也改造世界。
戰役創造三十年經濟榮景
戰前英、阿兩國都不穩定,阿根廷藉領土之爭,想團結國民,避免一場「勢在必發」的政變或內戰;當時的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對國營事業工會開打,民調急劇衰退,比現在的「小馬哥」掉得更快,隨時有被倒閣的危機。於是乎,打吧!不然都要另外找頭路,拚一下或許還可延續政權。雖勝敗有別,但戰爭結果主導兩國政局發展,這點容易理解。可是這場萬里外的小紛爭,怎會改變世界?
鐵娘子在高民調支持下,堅定推動「經濟開放」的社會革命,美國總統雷根接踵推廣,全球都走上「國退民進」的開放道路,才有三十年成長繁榮。甚至因為新經濟政策完全擺脫大政府「英明指導」的方針,更加凸顯自由經濟與共產計畫經濟的差異,導致兩種社會體制實力距離越拉越大,直接促成後來蘇聯、東歐瓦解,和平解決冷戰危機。所以,那場數以千人計的武裝衝突,實際上也改造世界,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三十年的太平盛世是有代價的,那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金融危機。代價很高,但相對於所獲得的,就不會覺得是世界末日了。而該擔心的是舊體制復辟,特別是這回領先脫困的中國,去年「保八」達陣,今年是「十拿九穩」,好像管緊一點比較好,連英、美兩國都說要限制行業的薪資水平,似乎風向又變了。這錯誤示範,會不會讓大家又走回頭路,讓官僚來決定未來?
應該不會,市場經濟的要素是開放與競爭,這制度也不是憑空而降,從十四世紀義大利的城邦開始,與其他諸多體制競爭之後,到二十世紀末,才取得絕對領先的地位。以一次大的循環衰退就要將它送進歷史灰燼,好比是用H1N1新流感的流行,來推論人類將要滅亡一樣荒謬。
福克蘭群島再成解套絕招?
歷史也給過計畫經濟機會,烏托邦雖美,卻違反自然,搞砸了,畢竟最終還是得回歸人性。即使是中國,三十年十倍的成長還是根基於開放管制,而非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功勞,包括鴻海這些外來投資的民間部門,是創造最多就業機會的單位。大陸國營事業會賺錢的無一例外,全都是中石油、中國聯通這種壟斷性行業,加上寡占的四大國有銀行,這幾家獲利甚至超過所有國企獲利的總和。
計畫經濟與政府管制不能說完全無效,但就跟加護病房一樣,病好了,就算醫院是五星級的,但正常人不會想要繼續賴在病床上。
阿根廷總統與其央行總裁吵架、英國首相聲望低到黨內搖頭,雙方又看上福克蘭,歷史會重演嗎?相似場景還有:歐洲罷工潮、美國兩位數失業率。三十年前雷根剛上台時,我們也這麼絕望過,因此,要擺脫管制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