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適當的投資環境與機會,海外資金回流不但增加游資范濫而無助於投資機會,往往還湧向房市與股市,帶著資產泡沫化風險。
台灣很難超越香港成為亞洲或國際金融中心,因為香港的資金進出完全自由、資本市場完全免稅,而且司法獨立性也受到社會普遍信賴。
上述三項條件,台灣都遠不如香港。其中司法獨立方面,也許假以時日,台灣或有迎頭趕上的機會;至於其他兩項條件在可見的將來,台灣都很難與香港競爭。
台灣的產業結構與香港不同,主管機關為了降低出口產業的匯率風險,對於國際資金進出,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惟恐外匯市場受到投機客打擊而影響產業安定。單就這項政策思慮,台灣就很難在資金自由進出上與香港競爭。
資本市場完全免稅,更不是台灣所能做到。香港僅股利所得免納稅一項,台灣就不可能跟進,何況還要對資本利得全面免稅。畢竟租稅公平對台灣社會的重要性,恐怕不亞於成為金融中心。
既然難以和香港競爭金融中心,台灣就沒必要在降低遺產稅率上向香港看齊。香港免徵遺產稅,是要利用金融中心優勢,擴大中資的財富管理業務。台灣並無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即使遺產稅全免,也生不出財富管理中心。
不過國內主張減免遺產稅論者相信,此舉能吸引台商資金回流,有助於發展金融市場。姑不論近年資金回流中,有多少為遺產稅率降低所帶動,但資金回流卻已炒熱台北豪宅,帶動都會區房價上升成為民怨之首。現在政府為了消除民怨,又推動充滿階級意識的豪宅稅,懲罰炒熱豪宅的資金。難免有政策前後矛盾的問題。
台灣有三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並非資金不足的國家;目前問題是缺乏適當的投資環境與機會,足以吸納過剩游資;而吸引海外資金回流,只會增加游資氾濫而無助於投資機會。過多的資金無助於台灣成為金融中心,往往還湧向房市與股市,帶來資產泡沫化風險。
台灣於一九八六至八七年的貨幣供給量M1b年增率,曾高達四○%甚至五○%以上,可見當時游資氾濫程度,後來也造成股價與房價狂飆。當時為了引導資金外流,政府陸續開放國人出國觀光、降低關稅與進口管制、開放台商赴中國投資,及提高資金匯出限額等,終於使台灣轉變為資本淨流出國家。
從去年開始,台灣的M1b年增率即連續走升,至年底已接近三○%,超出目標水準頗多。
進一步觀察企業及個人存款,更可以發現定期存款大量轉為活期存款的趨勢,由此可見國內游資氾濫,已經不完全是貨幣管理單位防堵熱錢所能完全解決。主政者更需要認清,海外資金回流可能不是政績,而是政策包袱。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