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興亞洲大可為自身的興起與美國的衰退而感到驕傲,但我們仍應慎防貿易和戰爭的風險再起。
美國是否已經喪失了全球霸權的地位?若是如此,這又代表什麼意涵?對全球而言,這將是關鍵性的長期變化。先前的房市泡沫破滅,不過就是泡沫被戳破而已,不一定會有災難性的後果;像網路在二○○○年泡沫化,但遺留下來的網路架構,卻讓世界變得更為美好,而且還持續影響著全球經濟。
至於軍事方面,儘管美國因介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使其軍事霸權受到衝擊,但其仍掌握了主控權,甚至這些戰爭還強化了美國的軍事霸權;這些戰爭讓美國軍隊學習到戰略與科技的實務運用,並親身經歷大規模無人戰機和巡弋飛彈的操控。冷戰結束前夕,美國海軍擁有近六百艘船艦,如今雖減為二八○艘,但其總噸數仍高過第二至十八名的海軍加總。加以全球有近九成的貿易仰賴海運,因此,全球化過程能發展到今天,必須歸功於海上強權的建立。
若說美國霸權將立刻掉到老二地位,還言之過早。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影響力瓦解,讓美國成為全球霸權;但這種情況不會重現,至少這麼大規模的解體現象不會重複發生。不過,以持續性的成長率來看亞洲是當然的焦點,而中國都會是主控國家。
或許在伊拉克戰後,美國地位會像當年大英帝國由高峰反轉一樣;事實上,美國霸權未來將會以更仁慈、更溫和的形態展現。畢竟,曾經擔任過全球霸權的角色,要長期、優雅地走下霸權舞台,關鍵在於能否將責任移交給具有相同價值觀的繼任者。當中國和俄羅斯開始專注重建軍事和經濟力量,全球說不定會回到所謂的權力平衡體制(Balance of Power regime);這是在一次大戰之前,主導歐洲多年的制度。
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間,英格蘭、法國、西班牙、奧匈帝國、荷蘭和瑞典等國,陷入了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征伐之中,俄羅斯則偶起戰火;在這些戰事中從來沒有明顯的贏家,但卻一直打個不停,直到戰事成本高到國家無力支付,再也打不下去為止。到了十九世紀,英格蘭掀起工業革命,逐漸展現強權實力,歐洲才有了權力平衡體制之議。一九八九年之後,美國也是在經歷一段史無前例的實質經濟成長,及一連串小型戰爭之後,才展開獨大強權之路。
雖然新興亞洲大可為自身的興起與美國的衰退而感到驕傲,但我們仍應慎防貿易和戰爭的風險再起。一旦美國人認為,確保世界和平與全球貿易自由化不再是美國應獨力承擔的責任,很可能突然停止關心國際事務,並進一步轉變為貿易保護主義。隨著全球經濟大餅的縮小,中國和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增強,強權間的軍事衝突恐將升高;屆時,權力平衡的論調也將再度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