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界如今反應的員工分紅問題,其實不是分紅應否費用化,而是節稅管道取消後,企業吸引人才的下一步要如何繼續。
台灣二○○八年開始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但兩年後的今天,企業界卻出現要求檢討的意見,因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十九條之一規定,員工分紅配股可按股票面額課徵所得稅。但是該條例在二○一○年開始屆滿,上述節稅管道因而消失,以至於高股價企業吸引人才的優勢不再。所以,企業界如今反映的員工分紅問題,其實不是分紅應否費用化,而是節稅管道取消後,企業吸引人才的下一步要如何繼續。
台灣綜合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四○%,南韓、新加坡與香港則分別為三五%、二○%與十七%。但台灣在員工分紅配股按面額課稅的制度下,如果公司股價為面額的十倍,則邊際稅率為四○%的員工,每分配一股市價為一百元的股票,依照面額十元計算的所得稅負為四元,因此有效邊際稅率僅有四%。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亞洲四小龍中,台灣員工分紅配股按面額課稅的制度,的確發揮了吸引國際專業人才的租稅優勢。
不過,員工分紅配股按面額課稅也有不利的一面,租稅不公平帶來的社會對立是其中之ㄧ。另外,國內人才流向也因租稅因素向高股價公司傾斜,造成其他企業吸引人才上的競爭困難,這對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尤其不利。這些不利因素透露,即使業界出現重新檢討的聲音,但取消員工分紅配股按面額課稅的規定,恐怕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其實,公共政策不免利弊互見。與其在不同決策間徘徊不定,實不如在選定政策時預見危機,並採取適當配套作為因應。取消員工分紅配股按面額課稅的政策,既然不利於吸引國際專業人才,那麼因應之道就應該評估它的影響,以及是否有必要預為綢繆。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因為科學園區的開發,以及員工分紅配股等因素,成功吸引很多海外專業人士回國,如今時移境遷,這個趨勢或許已經接近尾聲。下一步的產業發展,需要哪些類型的國際人才?我們將與哪些國家或地區競爭這類人才?在競爭過程中有待克服的障礙又在哪裡?這些議題的釐清,有助於提升決策品質。
從海外吸引優秀人才,是促成產業創新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台灣在這方面已經獲得某些成果,也因此招來他國的覬覦,甚至面臨人才挖角的威脅。如今由於員工分紅配股的優勢不再,企業只能透過提高員工待遇或分紅比率作為因應。然而在綜合所得稅最高四○%的邊際稅率下,這種作法難免事倍功半。故為長遠計,台灣的薪資所得是否有必要課徵如此高的邊際稅率,也是值得一併檢討的議題。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