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場投資報酬率提升,有助增加投資者融資意願,使資本回流或避免資金流出,又可帶動GDP成長,經濟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台灣民眾陸續將海外資產匯回,基於幾種假設,一般預期這是先前外逃的資金歸巢:兩岸關係改善,扭轉過去巨額資金外流的情勢;其次,政治因素改變,也可能帶動資金不斷回流。
過去當兩岸關係走下坡之際,資金便出現明顯外流,二○○○年開始,外流資金金額大量增加,並自○四年起加速;但是資金外流也與新台幣資產和美元資產的利差,呈現高度相關性。因此,利差和政治都是造成台灣資金外流的原因,甚至利差的比重還高了些。○七年台美利差超過二%,資金外流也達到高峰;到了○八年底,兩地利差只有○.四%,此時則為資金回流的高峰。目前台美利差約在一.五%,有跡象顯示,資金可能又將轉為外流。
至於資金回流較不具說服力的理由,則是遺產稅率的調降。稅率調降減低持有海外資產的誘因,當然有利資金回流,但仍不足以吸引海外資金匯回。此外,○八年第四季回流資金陡升,而遺產稅調降則在○九年一月才生效,對那些在遺產稅調降前匯回資金的人來說,不就是冒著在○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不會掛掉的風險嗎?
事實上,強勁資本回流的原因之一,很可能與在台銷售信用連結債券的大量贖回有關。這些債券通常投資於抵押債務債券(CDO),而CDO在前波信用緊縮危機中,所受衝擊也最大。
觀察目前的殖利率曲線,長天期(如五年期)的殖利率利差較高;但拜聯準會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之賜,美國短利走低,長利則通常高於聯準會的利率,但這不見得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投資人預期美元走弱,因此沒有興趣投入美元資產,再則擔心美國為了龐大的預算赤字,將發行大量國庫券。不過,第三個可能的解釋是,美國經濟回復成長。過去幾個月來,勞動生產力大幅提高,此應代表裁員終止,甚至可能代表經濟恢復通膨;此刻,通膨好過通縮。
因此,為了鼓勵資本回流,或避免國內資金又轉向流出,台灣政府應該努力增加台灣市場的投資報酬率(ROI)。回流的資本無處可去,只能賺取不到一%的利率,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太久;換句話說,台灣的GDP成長率必須提高。
台灣的投資報酬率升高,將增加外商或本國公司在台投資的融資意願,而投資資金的需求將拉高利率,讓台灣的存款人賺取更高的利息收入,進而增加消費,又將帶動GDP成長,經濟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此將長期停止,甚至扭轉資本外流的狀況。
台灣政府應積極改善投資報酬率,開放中國投資或許有助益,讓GDP恢復強勁成長,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