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命關天的進步社會,食品衛生安全的管理一向不容疏漏;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恐怕離進步社會還有一段距離。
十六世紀英國都鐸王朝的格萊欣爵士(Sr. Thomas Gresham)曾經指出,政府發行金屬成分不同的等值貨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結果只有成分差的貨幣會流通,成分好的貨幣則被貯藏而消失。後來的經濟學者把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稱為格萊欣法則(Gresham' s Law)。
格萊欣法則不僅適用於早期的金屬貨幣時代,也適用於今天的紙幣時代。如果我們錢包中放了兩張等值的紙鈔,一張嶄新,另一張破舊,常態下我們會優先使用破舊的那張;而換到破舊紙鈔的人,也總是迫不及待地再用掉它。於是,破舊的鈔票總是較新鈔流通更為頻繁;這種反淘汰現象會持續存在,直到舊鈔回收為止。
如今我們常會引用格萊欣法則,形容各種不同原因導致的反淘汰現象。國內長期以來層出不窮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即是很好的例子。
日前,台北市政府抽驗市售散裝黃豆製品,其中近半數含有甲苯酸或過氧化氫等違規添加物。
對消費者而言,黃豆製品含有違規添加物似乎不是新聞,而是防不勝防的無奈;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資訊,判斷市售的黃豆製品是否含有違規添加物。
消費者在選購黃豆製品時,只能從產品價格,或從色澤、氣味上觀察到的產品新鮮度下決定。但就販售商而言,添加甲苯酸與過氧化氫,乃是成本最低的保鮮方式。因此,含有這類添加物的黃豆製品,往往在市場上最具新鮮度與價格競爭力。
於是在消費者缺乏資訊下,含有違規添加物的黃豆製品反而暢銷,不含添加物的製品則面臨淘汰壓力;市場在惡性競爭下,出現了劣幣(違規者)驅逐良幣(未違規者)的反淘汰現象。
除了黃豆製品的問題,國內長期還有海鮮、麵條,甚至粽子等添加硼砂的類似問題。不僅如此,從媒體報導中,我們陸續驚覺一連串的假米酒、毒鮑魚、毒奶粉、病死豬、黑心「多多」、工業鹽混充食用鹽等事件。
在上述事件中,消費者即使從媒體報導中獲得了欠缺的資訊,但是傷害可能已經造成。比起不知不覺的消費者,媒體只是後知後覺而已。
在格萊欣法則效應下,如果我們換到一張又髒又舊的紙鈔,其實沒有什麼大礙;但是同樣的效應發生在食品衛生安全上,就可能帶來終生遺憾。所以在人命關天的進步社會,食品衛生安全的管理一向不容疏漏;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恐怕離進步社會還有一段距離。
既然如此,難怪政府開放美國牛絞肉進口,會引起社會不安與爭議。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