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台股IPO相當冷清,但預期明年IPO市場將會很熱鬧,這樣的發展令人雀躍。
政府吸引台商返台上市的努力成效不俗,第一波幾家在香港上市的台商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所享有的溢價比在港股高得多。此外,還有許多將公司設在境外的台商,也已提出在台股IPO(首度公開發行)的申請。這要歸功於近期部分重大法規的修正,政府也應趁此時機,使其成為更開放、更有效率的市場。
台灣最近修正的海外企業來台上市相關規定,比香港,甚至美國更為寬鬆,也允許企業雙重上市(dual listing);比方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也可以同時在台股掛牌。事實上,已有不少公司在考慮這項方案,因為在台股掛牌所能享有的股價評價,將比在那斯達克或香港或其他市場來得高。
造成股價評價溢價的原因很多,比方投資科技業需要掌握大量最新資料庫,才能做出投資決策;香港的科技公司家數未達關鍵數量(critical mass),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料庫供分析師研究,難怪香港投資人對電子股興趣缺缺。台灣和美國科技業家數夠多,儘管紐約科技資料庫不如台灣詳盡,但歐美投資人因地緣因素,仍較青睞美國科技股,非美系的科技股也因此受到不公平評價。
至於香港的非科技股,多數是中概股──也就是中國公司,由於香港投資人有太多中概股可以選擇,加以港股機構法人比重高,他們較偏好規模夠大的中國公司股票,於是台商的中概股就飽受冷落。反觀在台股掛牌的中概股,因家數不多,台灣投資人願意以較高的溢價買進。
近十年來,台股IPO相當冷清,但預期明年IPO市場將會很熱鬧,這樣的發展令人雀躍。過去IPO數量少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泡沫遭戳破,以及政府兩岸政策的限制;另外,政府對IPO有太多規定,讓承銷商能發揮的空間有限。政府管得太多,成為市場不彰的大石頭;承銷商身手施展不開來,只能賺取微薄的承銷費用。
為了在包銷部分賺取較高的利得,承銷商往往會壓低IPO的價格,不過,這對需要籌措便宜資本的IPO公司並不公平。如果主管機關朝上市核准制發展,僅須考量所有相關資訊都應適當揭露,由承銷商與投資人自行判斷投資利弊得失與股價評價,那麼將可激發更多公司來台上市的意願,甚至連國際大型承銷商也願意來台發展。台灣的承銷費用太低,以致國際承銷商在台股並不活躍,雖然競爭壓力看似減輕,但服務費用及品質也無由提升。國際承銷商參與台灣資本市場的意義在於,將有更多資金透過台股募集,也能吸引更多大型公司來台上市的意願,更能提升對台灣金融服務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