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行銷得宜,農業對經濟的貢獻也可以很大,但要將農業發展成重要出口商品,就必須由大型企業帶頭,控制農產品的流向與行銷。
儘管過去水和空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但是全球的糧食產量仍然不足,主要是欠缺勞工和肥料所致,當然,土地的稀少也是原因之一。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勞動生產力大為提升,舒緩勞工不足的問題。
肥料是另一項限制。過去肥料產量受限於動物堆肥,一九一○年德國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利用高熱、高壓,將空氣與天然氣結合後,產生阿摩尼亞氮氣;阿摩尼亞價格大降,解決了缺肥的現象,再加上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問世,生產足夠的糧食餵飽世人。
當今飢餓之所以仍舊存在,主因分配瓶頸與貧窮。不過從全體人類的角度看,肥胖對健康的挑戰更勝於飢餓。
農業革命大量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尤其玉米的影響最顯著。
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種植不易;小麥易於種植,不過蛋白質含量少;只有玉米,不但好種,蛋白質含量也不少。於是乎,「蛋白質/勞工比」成為不同社會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比率愈高,社會剩餘便愈高,只要投入少量勞工,便可擁有充裕的糧食;其他沒事幹的人,就有時間從事其他消遣。
現今玉米已無所不在,除了取代牧草成為牲畜的飼料,也成為加工食品與燃料。像麥克雞塊根本就是玉米的大集合:雞用玉米餵養,麵糊是玉米澱粉做的,再用玉米油炸;另外,讓雞塊呈現金黃色的檸檬酸也來自玉米。玉米產量豐沛,其可運用的範圍超過我們所知。
玉米本身也是大量智財權與知識產業的結晶,又易於種植,在許多方面,玉米的價值不遜於石油或黃金;美國便是在擁有大量玉米產量資源下,躋身工業國家的龍頭。
台灣是淨玉米消費者,在玉米經濟中難有立足之地;但是玉米對經濟的重要性,由過去的被忽視到今天的高度重視,其轉變過程相當有趣,值得借鏡。
台灣也擁有獨一無二的農業資產,茶葉便是其一。雖然茶葉的應用範圍不如玉米,但仍有機會成功行銷全球,附加價值也相當高;而且有不少高級品項的茶葉,只有台灣種得出來。特殊風味的蜂蜜也是另一個可創造高毛利的農產品。蜜蜂採蘋果樹、水梨樹或其他香味的花粉,每種蜂蜜都有其獨特的味道。中國當然是這些高價值農產品的主要市場,中國買家也願意花高價購買台灣生產的茶葉。因此農業不見得沒有未來,只要行銷得宜,對經濟的貢獻相當大。
但若要將農業發展成重要的出口商品,就必須由大型企業帶頭行動,或由更具商業頭腦的集團與產業協會推動,控制農產品的流向與行銷。像優先沛(Ocean Spray)公司,便成功讓蔓越莓成為美國重要的出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