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簽訂ECFA,台灣該如何才能擺脫被邊緣化?若執意簽訂,則台灣日後與他國洽簽FTA仍遭對岸杯葛時,邊緣化的危機可能更嚴重。
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箭在弦上,但國人對於簽訂ECFA究竟是利大於弊?或弊多於利?仍然爭論不止。此案若要形成社會共識,看來至少得釐清三項疑慮。
第一項疑慮是在ECFA下,失去競爭力的產業要如何因應衝擊。其中關鍵是政府部門的配套措施,必須讓產業轉型與員工轉業順利進行。不過許多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都經歷過類似的衝擊,他們的經驗和作法必有可供借鏡之處。故只要政府有心參考,同時縝密規畫因應方案,並落實執行,即使ECFA的衝擊難免,未必不能解除國人的疑慮。
其次的疑慮是,台灣將以何種身分與對岸簽訂ECFA?也就是要如何避免被香港化,或被地方政府化?這是一個政治習題。從常識上判斷,執政當局應該有解決腹案,否則ECFA的簽訂將很難得到民意支持。
最後一項疑慮則是高難度挑戰。那就是兩岸簽訂ECFA之後,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台灣在國際經濟體系中被邊緣化?根據經濟部網站的說明,ECFA將有助於我國與他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可以避免我國在區域整合體系中被邊緣化。可是台灣所以被邊緣化,是因為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以涉及主權問題為由,反對任何國家在未經中國大陸同意下,與台灣簽訂FTA。這個立場至今尚未改變。
那麼中國大陸有可能改變立場嗎?樂觀的情況是:中國大陸果然在兩岸簽訂ECFA之前便公開承諾,簽訂ECFA後將不再干預台灣與他國洽簽FTA。這種良性互動無異說明現行的「親中政策」有效,則我們可以預期,簽訂ECFA的阻力不大。
但另一種極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大陸不會改變既定立場,即兩岸簽訂ECFA後,台灣與他國簽訂FTA前,仍須得到中國的同意。而且同意與否,很可能取決於台灣未來對中國的配合度。
如果簽訂ECFA換不到中國停止杯葛台灣與他國洽簽FTA,則國人對於為何要ECFA的質疑就不會停止。何況從南韓洽簽FTA的經驗不難了解,台灣最需要發展自由貿易的對象,是美國與歐盟等國家,不是中國。
換言之,此時ECFA的簽訂將成為政府的兩難抉擇。若不簽訂,一切回到原點,則台灣該如何另覓途徑,才能擺脫被邊緣化?若執意簽訂,則台灣日後與他國洽簽FTA仍遭受對岸杯葛時,被邊緣化的危機可能更嚴重。縱然未遭受杯葛,仰人鼻息的問題又將如影隨形。長此以往,國人對執政當局的批評與兩岸關係的反感,恐難以避免。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