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工接受藝術和心理輔導的訓練,陪伴小朋友透過藝術參與,從悲痛中復原,重新認識自己、別人和大自然的關係。
八八水災發生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驚恐地發現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曾在其中六十七個鄉鎮演出過,工作人員立即和學校聯絡;許多贊助演出的企業和個人也及時來電關心這些兒童,紙風車立刻發起「紙風車八八水災兒童生活藝術輔導專案」。
記者會中,編導吳念真分享一位朋友的童年經驗,八七水災後她的父母整天忙著安頓生活,無暇照顧子女,就常告誡她:「你要是不乖就把妳送出去。」她必須面對災害及其延伸的種種壓力。
在重大災害發生後,有些人可能立即產生壓力的焦慮,有些人則可能幾個月後才慢慢出現這種感覺;有些人可以很快地從災害壓力中恢復元氣,而有些人的受災徵象則潛伏許久才浮上表面。
災害後的壓力可以分為三大類別:第一個類別是災害在腦海或夢中重複出現,而干擾了日常活動。第二個類別是逃避事實,好像什麼都不在乎,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第三個類別和第二個類別相反,容易情緒激動,很難專心做事,對類似災害的情境過度敏感。
災民需要心理重建的協助,目的是希望能夠減少災後壓力的症候群。透過表達自己面對災害事件的感受,去相信可以掌控自己的經驗,並與支持團體——尤其是感同身受的團體互相支持、彼此分享感受,是非常有效的。
如何幫助他們?傾聽當事人所關心的議題,包括他們的房子、家庭、子女、親友甚至寵物。提供可以協助、滿足當事人現在需求的資源,並協助他們有效運用。了解某些個人或家庭的特別需求,並設法協助他們克服困難,以便取得政府提供的救災協助,協助受害者發展「復原力」的技巧或計畫。
另外,協助兒童學習正面的因應策略,重新建立跟別人的關係。找到有效的方法來自助助人,協助災民安排生活、時間與其他健康的照護。
藝術也能幫助災民和受災兒童,紙風車「八八水災兒童生活藝術輔導專案」的第二個階段,是招募青年志工,接受藝術和心理輔導的訓練。在生活上,陪伴兒童,讓兒童減少壓力、安心學習,讓小朋友透過藝術參與,從悲痛中復原,重新認識自己、別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建設樂觀希望的心向,找回笑容。
這些志工和藝術專業人員組成團隊,除了接受紙風車的藝術專業訓練以外,也需要接受心理輔導的知能。現任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的許文耀教授,很有責任感和愛心地,承諾規畫讓學會的會員參與志工的訓練工作,讓心理學和藝術合作進行災後心理重建工作,這就是台灣的生命力。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