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供給年增率已達25%,台灣的貨供也有暴增現象。預期台灣及其他新興國家的不動產市場,可能會複製美國過去10年的榮景。
有時候換個角度來看世界,會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感受。像這一回的全球金融海嘯,根本就是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九八年俄羅斯與拉丁美洲金融危機的翻版。
當年這些瀕臨死亡的新興市場,從債台高築的經濟絕境,努力轉變成以高額國內儲蓄為後盾的出口政策;這種改變,讓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四國,邁入持續強勁成長的曲線。金融海嘯或許可稱為已開發市場的金融危機,因為美國、歐洲及日本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然而此波危機發生的部分成因,竟是上述新興國家經濟政策所致。
十年前,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貶值,最慘時貶幅高達七○%,導致出口激增。此外,因貨幣劇貶造成的經常帳順差,幾被政府全數沖銷;也就是說,這些經常帳順差產生的流動性,不是被各國央行轉換成外匯存底(過去十年累積約五.五兆美元),就是由央行發行各類債券、存單而吸收殆盡。當時市場一直以為這是明智的舉措,直到這次全球經濟架構受到重創,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錯很大。
如果當初這些流入的資金沒有被沖銷掉,等到新興國家的經濟回復正軌,便會帶動消費成長與通膨增溫;消費成長表示進口增加,而通膨增溫則代表出口下降,因為生產成本提高,會削弱出口競爭力。這麼一來,全球貿易失衡狀況就不會如此嚴重,新興國家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會提高。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接著發生那斯達克崩盤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讓決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刺激景氣,而非全球準備均衡,以致全球貨幣失衡狀況惡化。如今,為了糾正此失衡現象,美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必須效法新興國家十年前的作法——讓貨幣貶值,以抑制消費並提振出口;而新興國家則必須刺激國內需求,並允許如同美國十年前同樣程度的資本流入。
要達到這個目標,重點仍在貨幣政策。中國已提出意欲取代美元作為國際交易貨幣的建議,這表示中國將印製更多的人民幣,調整過去的沖銷政策,並讓更多的貨幣在國內流通。中國貨幣供給年增率已達二五%,遠高於去年底的七、八%;台灣的貨供也有暴增現象。如果我的判斷無誤,預期台灣及其他新興國家的不動產市場,可能會複製美國過去十年的榮景。
關鍵在於,新興與已開發國家雙方,能否知道何時該停止這些政策。當美國經濟復甦、失業率降到可接受的水準時,美元就必須停止貶值;如果屆時美元續貶,那麼十年後,我們可能又要面臨另一場金融困局,只是到時角色互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