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或許還會漲,甚至創新高,但是有多大空間呢?萬一被烏鴉嘴說中了,這不過是蕭條景氣中的反彈而已,後市會怎樣?期望報酬率與風險對稱嗎?
只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不用擔心持續升高的失業率,也別緊張累積中的庫存,泡沫會吹下去,現在不買,待會就後悔。
錢又多又便宜,「因為資金成本很低,不用白不用;眼前可見的投資標的報酬率太迷人,幾乎敢買的都賺;缺乏專業的散戶別急,自然有機構投資人代勞,發行各種理財產品為大家開拓參與分錢的金光大道……。」對這段描述熟悉嗎?既可用來形容創造金融海嘯的地產狂潮,也可以用來形容現在東亞的股市狂熱。
我們應該要很熟才對,因為十個月前世界人民才為這套邏輯付出近三十兆美元的代價,附帶兩、三千萬人失去工作機會,這麼沉痛的經驗應該有些啟示才對。
行情或許還會漲,甚至創新高,但是有多大空間呢?萬一被烏鴉嘴說中了,這不過是蕭條景氣中的反彈而已,後市會怎樣?期望報酬率與風險對稱嗎?
之前分析過,這是各國政府聯合作莊創造出來的錢潮,而且半年內不會改變,就算最離譜的中國,也不敢改變寬鬆的政策。
明知道這種放任將造成嚴重通貨膨脹與投機熱潮的後遺症,為何所有當政者都選擇遺忘、飲鴆止渴?
實在太飢渴了,明知有毒,還是得喝,不然當場就掛點。
回憶聖誕節到舊曆年時的氣氛,雖不能說民不聊生,但普遍彌漫朝不保夕的情緒。除了解決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之外,提振信心也成了元首們的重要任務。固然不願放出來的錢跑去炒作,但創造就業機會難,拉抬股價易,捨難取易乃人之常情,何況收一點證券稅對當前財政赤字不無小補。
行情一好,有錢人賺錢,中產階級又有新希望,民眾信心恢復,經濟復甦還會遠嗎?政客們也有勇氣爭取連任了。所以,在下次大選前,錢還會淹腳目、淹脖子。
多頭出新秀,空頭有大師
這波行情比較特別,去年十月底最早公開喊進股票的三名股神都是老先覺。一是巴菲特,公司買、自己買,還投書到報社叫大家買;第二位是退休的明星歐洲基金經理波頓,當時《今周刊》有專訪,老爵士腦袋清楚得很,頗值得讀者重新翻閱。
第三位是重出江湖的胡立陽,他在大陸出書(內容與二十幾年前在台灣出版的差異不大),四處演講鼓吹逢低進場,在草木皆兵的A股市場中,最早發出反攻號角,喔……,應該是「反彈」,算是幫台灣投資界掙了面子。這些人,現在可沒有要大家加碼。
已經漲一倍了,就算再有謹慎的選股,也已經是高風險的「發財」,而非「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