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總額已是坐三望二的地位,但是衡量民富的人均GDP指標,在全世界卻排名第106名,堪稱是「國強民窮」的國家。
IMF將中國今年GDP目標值調高到七.六%。世界銀行下修今年全球GDP成長為負二.九%,但中國與印度卻是單獨兩個調升的國家;其中,中國GDP從六.五%調升為七.二%。
在全球衰退中仍可持續成長
中國的財政狀況好,外匯存底最多,且政府採取強力政策對抗金融海嘯,加上有處理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因此,經濟可望最早復甦。不過中國要恢復到○八年前的兩位數成長仍有困難,但維持七%到八%沒有問題。
中國○八年GDP仍維持九%的高成長,○九年第一季雖然急速降落到六.一%,但比起美國去年第四季衰退六.三%,今年第一季衰退五.五%。英國去年第四季衰退一.八%,今年首季又衰退二.四%,中國仍是全世界經濟成長最閃亮的國家。
其次是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國表現仍然最耀眼。美國PMI值六月拉升到四十四.八,創了近九個月新高,但仍然在五十以下;歐洲的情況比美國還差,歐元區PMI值,四月為三十六.八,五月為四十.七。
但中國從去年十一月的三十八.八翻揚而上,已連續四個月站在五十以上的多空臨界點,六月達五十三.二,顯示中國製造業的擴張領先全球。
三是各國政府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救經濟,歐美政府大印鈔票救經濟,中國政府更是大力寬鬆銀根,今年新增放款逐月成長,一月為人民幣一.六二兆元,二月為人民幣一.○七兆元,三月為人民幣一.八九兆元,四月達人民幣五九一八億元,五月達人民幣六六四五億元,今年前五個月新增貸款達五.八三兆元,六月預估達一.二兆元。
中國全年新增放款達人民幣七兆元,不但超越今年的目標值人民幣五兆元,也超過去年全年新增放款總額。中國銀監會已發現新增放款流入股市與房市,所潛藏的投資泡沫問題。
四是資金充沛帶來的投資市場狂熱,中國股市已成為全世界最牛的股市。○八年金融海嘯衝擊中國股市,使得深滬A、B股在一年當中暴跌逾七成;但○八年底中國股市率先反彈。
中國股市連漲八個月,其中外資可以進出的上海B股從八十六.四四四點漲到一九九.○四二點,大漲一.三倍;深圳B股從二一五.八二一點漲到七月六日最高點五二○.六五二點,漲幅達一四一%;滬深三○○指數從一六○六.七三二點漲到三三七八.○五五點,也足足漲了一.一倍。
深滬股市狂漲,使中國成為帶動亞洲經濟成長最大動力來源;而當全球經濟崩落時,中國的經濟引擎仍能保持一定熱度,當然會成為全世界熱錢追逐的目標。台灣市場置身在中國之旁,也能感受到熱度;金融海嘯過後,兩岸關係改善,台灣的經濟也逐漸擺脫昔日完全仰賴美國的結構,逐漸向中國取暖。
全球經濟正在重新洗牌,中國的逆勢成長,將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扮演更重要的地位。首先是中國經濟規模很可能在今年超越日本,成為亞洲首傑,也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
最近世界銀行與IMF在經濟季報中,相繼公布全球GDP排名與全球人均GDP排名,中國的角色進一步受到注意。
可能提前超越日本成世界第二
法國首度以二.九七八兆美元,打敗了英國的二.七八七兆美元,兩國分居五、六位。第七是義大利的二.三九九兆美元,第八是俄羅斯的一.七五七兆美元,第九為西班牙的一.六八三兆美元,第十名是巴西一.六六五兆美元。其後是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洲與南韓。
從這份榜單來看,金磚四國名次一直往前,地位愈趨重要。這其中,中國在○五年超英趕法,○七年正式超越德國,搶到世界第三。而先前經濟專家預估中國必須到二○一五年,最快也要到二○一二年才能追上日本,如今很可能在○九年就可追上,日本經濟產業省最近就透露了這個訊息。
日本政府指出,若中國經濟成長超乎預期,且日本經濟持續惡化,今年、最慢到二○一○年,中國經濟規模將可超越日本。今年首季,日本GDP是負一二.八%,第二季可能繼續衰退一四.二%。日本的GDP在○八年只小幅成長○.七%,中國則成長九%,使得雙方之間的差距只剩六二二○億美元,今年如果中國GDP再成長七.六%,GDP規模(經濟總量)將可達四.五四兆美元;而日本如果衰退一○%,經濟總量將降為四.三五九兆美元,中國將提前擠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這是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三十年來的重大成就。
過去三十年來,中國國家經濟戰略以衝經濟總量為目標,官員的考核幾乎是一面倒地倒向經濟建設成績,招商引資成為官員升遷的重要考績。
另外,地方政府在權衡施政利弊得失時,往往傾向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社會穩定與改善民生。像政治局領導核心的二十五名政治局委員中,除了中央官員外,都是經濟大省的書記,能否位列領導高層,完全視GDP馬首是瞻。
中國三十年的經濟改革,突飛猛進、舉世矚目,但在「國強」之後,必須重視「民富」的問題。
再大的數字除以十三億都變很小
目前全世界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國家是盧森堡,達十一.三○萬美元,是全球惟一人均所得超過十萬美元的國家;盧森堡堪稱是小國寡民、人民富有的典範國家。
北歐的能源大國挪威,達九.五一萬美元,排名第二;中東油國卡達,以九.三二萬美元排名第三;然後是瑞士的六.七四萬美元,丹麥的六.二六萬美元,愛爾蘭的六.一八萬美元。
在金融海嘯中差一點面臨國家破產的冰島,人均GDP仍高達五.五五萬美元,排名第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以五.四六萬美元排第八,然後是瑞典的五.二七萬美元,與荷蘭的五.二○萬美元。這前十大排行榜中,有八個是歐洲國家,兩個是中東產油國。
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人均GDP為四.六九萬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五;日本為三.八六萬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十三,都是名列前茅的富國。
亞洲四小龍的香港以三.○六萬美元排名二十八,而台灣在全球經濟總量三九三三億美元排名第二十六,人均GDP一.七○萬美元,排名掉到四十三名。中國的經濟總量第三,但人均GDP卻排到一○六,情況更為嚴重。
因此,在國強之後,追求民富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戰略目標。
中國社科院最近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四大失衡的問題,一是過度仰賴外需而內需又不足。
金融海嘯重創了中國的出口,○八年七月中國單月出口寫下一六六六億美元新高紀錄,○八年十一月出口值降為一一五○億美元,首度出現二.二%的負成長,十二月成長負二.八%。○九年二月的出口值,降到最低的六四九億美元,衰退二五.七%。
這個出口頹勢,至今仍未改變,五月出口只有八八七.四五億美元,仍較去年同期衰退二六.四%。
為了避免出口衰退對經濟帶來的衝擊,中國政府全力催榖擴大內需市場。今年以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成長已從二月的一一.六%,達到五月的一五.二%;中國的消費信心指數從○八年七月的九十四.五急跌到○九年三月的八十六.一後,終於出現回穩現象。
而且,中國家庭財政及收入信心指數強力拉升,成了帶動經濟成長主力。
貧富差距嚴重 失業率高升
美國的消費占GDP比重幾乎達八成,中國居民消費相對於GDP比重仍然偏低,這其中包括社會保障制度不完整,居民在醫療、教育、養老都面臨巨大支出,人們傾向不花錢,促成了低消費、高儲蓄的現象。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全中國○.四%的人口,掌握了社會七成以上的財富。貧富懸殊的問題尖銳,也導致中國出現了畸形的消費現象。
中國的第三個失衡,是投入產出的失衡,過去三十年中國追求高速經濟成長,付出極高的資源及環境代價,像是廣東省有上億人飲用珠江的水,中國各地水質破壞、空氣汙染尤其嚴重,追求經濟成長付出代價未免太大。
四是城鄉發展失衡,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今年的鄧玉嬌案(女服務員拒絕性服務,刺死地方高幹)、綠壩(政府強制電腦出廠前必須加裝過濾軟體,後暫緩)等事件,逐漸動搖了公權力,官民矛盾愈演愈烈,最近新疆發生抗暴事件,造成一四○人死亡,都是重要警訊。
這些失衡的問題最後都落實到民生問題上面,包括就業的問題。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報告預估,中國今年失業率可能高達九.四%,已直追歐美;面臨巨大失業壓力,因此經濟必須保八。
今年中國的大學及高中畢業生就業人口,就達一千二百萬人;農民工就業人口更達二千五百萬人。
據政府數據,中國社會勞動者收入占GDP比重,已從○三年的二五.七%下降到二三.六%;全國有二六.七%工人,在過去五年從未加過工資。
其中,上海有五○.六%的國企職工,過去三年沒有加過薪,北京有六○.七%的工人,未達平均工資水準,底層的農民工月薪十二年來,只調高六十八元人民幣,這與中國耀眼的GDP規模並不相稱。
這些失衡的問題一一擺在眼前,這是中國耀眼的經濟成長背後必須思考的下一個問題,人均GDP再翻一番,絕對比經濟總量追日趕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