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具有接近客戶和市場端的優勢,目前我們處於小而美的階段,因此當前台灣企業能夠有如此優異的表現,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日本對近代企業管理的偉大貢獻,包括即時生產(just-in-time)和精實製造制度(lean manufacturing system),就是因應二次戰後物資匱乏,欠缺建造工廠的資本與土地稀少,而衍生出來的。三○年代美國景氣大蕭條則成為現代跨國企業的催化劑,奇異與通用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茁壯。
強大的工會組織,也是大蕭條下的產物。企業主寧願選擇工會所帶來的穩定環境,反而不喜歡早先勞資雙方的階級鬥爭。最後,全球化並沒有字面上那般偉大,而是中國和印度開放經濟後不得不然的結果。因此,面對當前,我們又能期待什麼?
市場將更重視企業經營的透明度。最近一連串擾亂金融世界的弊病,讓透明度備受矚目;從安隆到衍生性金融商品危機,都歸因於投資人、客戶或主管機關,沒有能力適當評估銀行和企業所承受的風險,以及其業務的真正本質。
組織複雜的公司,容易操控獲利數字,問題也容易隱而不發,現在他們在籌資或擴展業務上的困難度日增。在台灣也不難見到這樣的公司。
現在業務分割已成為發展趨勢,未來還可能會加速簡化。由於全球企業的籌資難度遠高於過去,他們因而被迫削減營運項目,到最後將只留下真正具核心競爭力的業務,而其餘的業務則外包出去。一九五○、六○年代茁壯的跨國企業,正逐步分割過多的業務,這也說明了,當前奇異和通用經營壓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企業經營規模將再度回歸到小而美的模式。集團組織過於龐大,整個經營團隊都未必能全盤了解,更別說要求一位執行長巨細靡遺。
金融超市極可能會由專業金融機構所取代,未來金融機構可能專注某種形式的融資業務,如商品融資或債務重整。此外,風險交易恐將與商業銀行業務切割,回到大蕭條後,美國一度施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家的模式。
製造業產能高度集中在一地的狀況也會消失。前陣子運輸成本攀高,及油價可能再度走揚,以及全球主要港口塞港的困擾,都將迫使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立生產基地,以便靠近末端市場。
過去,企業規模不斷在大型與小型之間轉換,小公司具有接近客戶和市場端的優勢。目前我們顯然處於小而美的階段,因此當前台灣企業能夠有如此優異的表現,也就不令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