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喜歡拿資格,這幾年誕生了各種檢定,但世間數字虛虛實實,幾兆的數字也常是沒意義的空殼,幾分、幾十分到底有沒有意義?
但世間數字虛虛實實,即使幾兆的數字也常是沒意義的空殼,幾分、幾十分到底有沒有意義?而且像「搞笑」或「落語」等檢定,要數量化顯然很困難;搞笑主要是sense,落語也有節奏感問題,每位諧星或大師能醞釀出的特殊現場氣氛都不同,無法用數字來呈現。
但人還是喜歡比較,得了一級就自覺比二級的人造詣高,可見人是因為欠缺自信,才會想參加檢定來確認自己的能力或確認自己比別人優秀。
不僅是檢定,還有許多名流會員制的世界,像天價高球會員證或嚴格審查的信用卡,拿到的人都神氣巴拉。我有朋友好不容易通過審查且讓其他會員無異議,又花了N千萬日圓才拿到的高球會員證,在泡沫經濟時代曾漲到超過一億日圓,現在只值一百萬日圓;但會員的待遇和一般客人一樣,嚴格說來,是不值一文了。
現在東京都知事石原在吵著要爭辦奧運,提出經濟波及效果是東京有一兆五五○○億日圓,而全日近三兆日圓,但這些數字是真是假?石原已搞了新銀行東京的大飛機,一下就賠了六百億日圓以上,說是絕對會賺的,誰會相信。
現在舉辦奧運意外太多,想吹泡沫、發大財已不大容易,像北京奧運有西藏問題,負面效果沒完沒了,想揚升經濟和國威的時代早已過去,真正竊笑的或許是擁有利權的奧委會帝王們。
日本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時,許多東京都民也都作夢。像當時新闢的七號環狀線,導演北野武的父親曾妄想道路會過自己家,就要當「環七富翁」,哪還能安分當油漆工;但結果差兩公尺沒有中獎,多出來的只是建設機器的噪音跟汙染而已。
政客官僚或許多專家,也都依自己的需要湊出數字。像官僚想建高速公路時,計算經濟效益是以每人每小時八千日圓來算,現實上新貧族一天要賺八千日圓都很不容易。生活中難解的數字很多,像拍賣物價一下可打三折甚至一折,但失業率多個一%,天下就大亂。
有些無法預料的狀況,也會影響實際的數字效果。像日本便利商店競爭過剩,去年不景氣應有相當比率要關閉。但未料日本規定須有成人識別卡才能在自動販賣機買香菸;因申請識別卡麻煩,癮君子都擠到便利商店,順便也買其他東西,讓便利商店起死回生,店長也收起自殺念頭。但日本自殺人數還是連續十一年都超過三萬人,已經悲哀到讓人想懷疑這數字是否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