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公布年報,投資人與學生一樣,發成績單的時候都是最虛弱的時候。總是要等到財報公布,才發現公司的業績有多糟糕。這類比不是預測,是可操作的分析。
剛入行的時候,前輩說台灣股市方向受基本面左右,這觀念與相信主力炒作的一般市場信條相違背。關於彼得林區、巴菲特這幾位膾炙人口大師強調基本面的理念已經很普及,但那都以長期投資為背景,用在短線可不可行?
短線客只在乎曾經擁有
在景氣全面看壞中,一月初有些關於急單的小新聞,崑山等地的台資電子廠,在大量減少雇工之後,又數以萬計地召回工人加班出口。實際故事是這樣:九月之後,所有下游廠商全面暫停採購,因此第四季的銷售都在清庫存,等到聖誕節結束,零售點發覺貨架空了,才又回頭補貨,這就是急單的來源。
本質上,這波的「無基之彈」還是有基本面支撐,只是短線客只在乎曾經擁有,不理會天長地久,真的有訂單就好,至於有無延續性,可顧不了那麼多。
回頭看可預測性的問題,即使是荒年,聖誕節到農曆春節還是一年之中零售業績最好的時候,這時候都沒行情,那其他十個月真的就不是一個慘字可以形容,趁資金寬鬆,先漲一段再說。這是人力分析可以做得到的,用在短線也不太離譜。
要不要賺這錢?不單純是本事的問題,還有定位的價值判斷。長線資金當然沒進場,因為總體經濟環境有問題,今年的獲利沒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差很多,明年怎樣根本顧不上,此時的投資決策還是小心為宜。
這又引來另一個邏輯謬誤:長線投資者,不是應該趁大家恐慌時逢低進場嗎?怎麼這個時候退縮了?
長期投資也不是見大跌就買
關鍵在時間的長度,久到我們都死掉也不行,很多產業投在高點,要等二十幾年才能解套,有的則直接被歷史淘汰,就算長期投資也不是見到大跌就買。本質上,便宜與否,在於以後會不會漲價,不然的話,五毛一股也可能是天價。因此這個「長期」,其實是半個到四分之三個循環的長度,在產業底部附近進場,忽略中間的波折,等著循環上去出場,如巴菲特處理中國石油般,而不是情人節的許諾要守護一生。
黑傑克認為此時還是別進場的好,獲利展望與潛在的風險不成正比,誰能夠確定哪家公司明年的股東會可以準時召開?至少我做不到。
此外,聖誕節與春節是歡樂的季節,會帶些業績,做點行情,接下來呢?要公布年報,投資人與學生一樣,發成績單的時候,都是最虛弱的時候。耳邊響起羅大佑的「童年往事」,總是要等到考試的時候,才想起該念的書都沒有念……。總是要等到財報公布的時候,才發現公司的業績有多糟糕。這類比不是預測,是可操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