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歷大風大浪外加政府輪替,亂歸亂,但也增加應變能力。我們的亂糟糟,是新加坡人眼中的人文薈萃以及生命力。
開春第一個任務是帶著舞台劇「寶島一村」出國,到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演出。這中心外觀酷似兩顆大榴槤,榴槤殼內有先進硬體設備,很有秩序,就像新加坡政府的按部就班。
趁著空檔到附近的印度餐廳用餐,忍不住疑惑餐廳前的「海灘大道」名不副實,附近根本沒海,後來才知以前確實在海邊,幾十年來新加坡填海新生了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因此站在街上早已看不到海。
在這樣一個不斷新生土地的國家演出台灣眷村的老故事,起初有點擔心,但現場反應之熱烈令我感動,謝幕時許多人起立鼓掌。戲後座談會上我說,戲講的是百萬人遷移故事,新加坡也曾經歷集體遷移,老一輩從北方一路遷到中南半島、南下新加坡,又或是從隔鄰
國家遷移到此,各種文化在此交流,所以對劇情能連結、能共鳴。我還感覺出新加坡對台灣文化的喜愛,儘管兩地調性是如此不同。
新加坡採法家思想,一切按規畫發展,但這回全球金融風暴似乎讓模範生政府措手不及、亂了陣。反觀台灣歷經大風大浪外加政府輪替,亂歸亂,但也增加應變能力。難怪新加坡人愛看台灣電視也關心台灣政治,我們的亂糟糟,是他們眼中的人文薈萃以及生命力,也算距離產生美感。
我們確實常忽略這段現代史,像開創台灣汽車工業的女強人吳舜文、像打造石化王國的王永慶、靠一己志業推動宗教的聖嚴老和尚,他們用文化、用勇氣、用溫暖打造出台灣精神,在全民為爭取民主付出極大代價後,更該珍惜這段精采過往。鄭成功已遠矣,廖添丁也很久沒劫富濟貧了,我說台灣歷史才剛剛開始成形。
演出結束隔天,賴聲川導演大夢初醒地拿了個電話號碼給我,他前晚遇到了一位我的老友,抄下對方手機號碼卻又忘了這回事。接過紙條一看,居然是三十年沒見的大學同學,當年她獲得前往密蘇里新聞學院擔任交換學生的殊榮,在羨慕眼光中赴美,見面時她笑說一晃三十年,沒變成美國人,反倒移居新加坡變成南洋人。曾任記者的她已經退休而且不再動筆,但看戲當晚聽到我說「每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與家族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她,打算著手寫出自己的光陰故事,真是最美好的觀眾回饋。
帶著珍惜的心回到台灣,但二航廈的推車像約好似的,每部車都唧唧作響,像說著「歡迎回國!唧!歡迎回國!唧唧!」奇怪,新加坡機場的推車怎麼沒這迎賓功能呢?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