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產業是什麼?我們應從最不令人期待的地方找起;因為過去的經驗是:銀行股牛皮、科技股不存在,商品則被市場遺忘多年。
過去十多年來,共有三大產業走出一段大多頭行情。一九九五年的銀行業、九八年的科技業,以及二○○一年的商品產業。
這三大產業現在幾乎都跌到最低點,目前股價評等肯定處於十年來的最低點。往者已矣,我們在意的是,下一個明星產業是誰?
啟動銀行業的多頭有二大因素。首先,美國銀行業自景氣大蕭條以來,受限嚴格法規,走勢一直都很牛皮,股價低迷。七○年代是大蕭條以來最惡劣的空頭市場,接著是八二年的經濟衰退,再來有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當時銀行股的本益比常年維持在六倍水準。
八七年爆發的美國儲貸銀行危機,反倒加速解除許多銀行的經營限制,如禁止跨州設立分行等。
不過,直到九五年的墨西哥披索危機,讓聯準會採取積極的貨幣政策,才終於推升銀行獲利,並刺激股價上揚。
數十年來,銀行股被視為牛皮股,卻在九五年成為市場追逐的閃亮巨星,三年半內股價暴漲二倍半;台灣銀行股也急起直追,在九六年股價幾乎倍增。
而科技業的興起,是全然不同的故事,因為這個產業過去並不存在。儘管電腦業已存在多年,但是網路的出現,才讓電腦發揚光大;這是全新的現象,先前沒人料想得到。科技業盛極而衰,在二○○○、○一年崩跌,這段歷史大家記憶猶新。
之後的商品價格如火箭般暴漲,有趣的是,商品產業與科技正好相反;科技業是一項全新的產業,商品卻是有史以來便存在。事實上,一個全新的信念因網路而起,也就是現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搬上網路,我們經歷了「距離的消失」,就某種程度而言,甚至連實體物品也一併消失了。
虛擬的網路成為顯學之際,銅礦和煉油廠等實體投資大幅下滑,當然,電信的改革推動全球化,也帶動外包產業的盛行。這些新科技的效率,導致金價下跌,但對實體商品的需求卻意外上升;因投資不足、供給下降,且需求上升,商品行情出現一波大多頭走勢。
如今商品泡沫又已破滅,我們自然要問:「下一個產業是什麼?」如果讀者期待從我口中聽到答案,那麼,歹勢,要讓你失望了。不過,我們應該從最不令人期待的地方找起;因為過去的經驗正是:銀行股牛皮、科技股不存在,商品則被市場遺忘多年。
未來的明星或許是航空運輸業或汽車業,這兩大產業與銀行股起漲前的情況雷同;也或許是替代能源產業,這與科技業蓬勃發展前一樣,是一項全新的領域。不管是哪一個產業,在尋找的過程中,將充滿變數、希望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