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盡可能吸納其他中小銀行,並藉由提高放款能力,擴大貨幣供給成長。
美國房市信用泡沫被戳破後,導致全球銀行體系資本遭到嚴重侵蝕;於是有人認為,幸好台灣銀行體系與世隔絕,損傷才不致過大。
不過,此刻是台灣銀行業的好機會。正當全球銀行在縮減營運規模時,台灣的銀行擁有得天獨厚的擴張機會,可跨出四千億美元GDP的經濟體,放眼全球六十六兆美元規模的經濟。
當然,說台灣要拿下全世界市場是太過誇口,但別忘了,中國市場近在咫尺。中國昔時的計畫性經濟結構仍在,比方在擴大政府基礎建設支出以提振經濟方面,確實成效卓著。因此,中國宣布人民幣四兆元景氣刺激方案後,對美股的激勵效果猶勝美國本身的方案。
但中國銀行體系對中小企業放款的效率極差,中小企業的營運資金,須靠借據或上游廠商融資的方式取得。這種模式遠遜於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也提高經濟系統性的風險:只要一家公司陷入財務困境,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中國許多製造業與出口業仍由台商經營、掌控,在此基礎上,台灣銀行業具有在中國擴張的好機會。不過,台灣的銀行體系也需要一番整併。但若要到海外市場打拚,規模確實要夠大才好。
主要國家的銀行,營運觸角幾乎已經遍及全世界,他們不僅為了到海外賺更多的錢,還藉著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強化自身的專業度,回頭提升在本國市場的競爭力。
相較之下,金融較落後的國家,如拉丁美洲、印度、韓國、義大利及東歐等,他們的銀行營運均未跨足國際市場;如墨西哥銀行體系幾乎全由外銀控制。去年開始,外銀大舉進入台灣市場,建置完整的營運網絡;如果本土銀行不快快提升營運績效,台灣金融業恐會步上墨西哥的後塵。
儘管台灣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仍夠,但卻有失衡現象;公營銀行被資金給淹沒,民營銀行卻需金孔急。如果台灣銀行業要破繭而出,或許需要一家規模夠大的國家級領導銀行。荷蘭與西班牙都只有一家國籍全球銀行,甚至像美國、日本和德國這類超大經濟體,其全球銀行也不超過三家。
以公營銀行的過剩資金,加上民營銀行的專業管理與放款能力,可望成為台灣國家級領導銀行的對象已經呼之欲出,就是擁有全台存款一二%的台灣銀行。台灣銀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盡可能吸納其他中小銀行,並藉由提高放款能力,擴大貨幣供給成長。
同時,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將可稀釋政府持有的台銀股權,加速首次公開發行(IPO),並轉型為國家級領導銀行,掌握良機,帶領台灣走入亞洲,跨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