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實施放空禁令與限縮跌幅為3.5%之後,更進一步嚇跑避險基金,經此一役,國際資本要重返台灣,恐怕會比期望的慢很多。
全球避險基金總規模約一.七兆美元,十一月十五日可能是避險基金歷史性的一天。大部分避險基金允許投資人每季僅能贖回一次,贖回申請及金額要當季結束前四十五天之前提出。
九月是避險基金產業最難困的月分之一,不但股市大跌,又因美股禁止放空金融股,全球其他股市,包括台灣,全面禁止放空股票,一時間,避險基金毫無避險管道。
避險基金操作靈活,除了作多看好的股票,也放空看壞的標的。金融股的走跌,幾乎已成投資圈的共識,多數避險基金也都持有金融股的空頭部位;因此,當宣布放空禁令時,避險基金被迫回補金融股,也被迫出售作多部位,但股市全面重挫之際,放空的補回來了,但作多的卻賣不掉。
十月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因此投資人認為,在這二個月內,整體避險基金的總規模下跌了約三成;但在正常情況下,避險基金可能只會出現幾個百分點的虧損而已。
所以,本季極有可能會爆發大量贖回潮,不單是因為避險基金績效慘烈,還有其他兩個因素。首先,避險基金的績效與市場趨勢沒有關聯,這也是避險基金的最大魅力所在。不同的避險基金有不同的投資風格與操作手法,不論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市場發生什麼狀況,理論上,避險基金都會賺錢;然而,這次不少避險基金卻與股市齊跌。避險基金收取較高的管理費用,如果不能產生絕對的正績效,那投資人還不如把資金移回傳統作多基金算了。
其次,對市場機制的信心已經瓦解。如果美國和其他市場可以無預警地祭出放空禁令,那麼,未來再發生類似風暴時,避險基金可能會再度面臨相同的窘境。基於以上三點,雖然本波避險基金績效已大跌三○%,但近期的贖回金額仍可能創下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在今年底前,避險基金的規模可能會少掉一半。
國際基金大砍台灣股票,有人揣測,賣股取得的資金將匯回其母國,以「支撐」當地股市。不過,國際基金並沒有如此的「愛國情操」;大部分基金的投資資金來自全球各地,在國際化的投資管理下,他們並沒有所謂的「國內市場」。因此,撤出的資本中,主要是因為避險基金崩跌所致。
避險基金的投資風格十分機動,通常不受市場歡迎;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提供市場的資本與交易流動性。台灣在實施放空禁令與限縮跌幅為三.五%之後,更進一步嚇跑避險基金,因為他們在台灣不但無法進行避險,也賣不掉持股。經此一役,國際資本要重返台灣,恐怕會比期望的慢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