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政府不宜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但市場機制也有瓦解的時候,此刻政府就不能在袖手旁觀。
全球政府干預市場的手段,必將導致料想不到的後果;政府解決一個問題後,通常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有時這些政策是必要的,但我們可從中吸取經驗及教訓,以判斷其代價是否過高,或是否有其他較佳的替代方案,也能達到相同的目標。
台股三.五%的跌幅限制已經解除,現在來檢討其利弊,比較不會陷入政治化的困境。
面對股市崩盤,政府方面受到民意壓力,而不得不做點什麼;股市投資人在遇到暴跌時,也依舊期待政府出面干預市場。但事實上,政府能做或應做的十分有限。
限縮跌幅三.五%確實達到二個目的。一是避免股市繼續大幅下跌,在實施的二周中,台股是亞洲表現次佳的市場。同期間巴基斯坦股市表現最佳,因為該股市禁止下跌,其股市走勢圖就是一條水平線,成交量幾近於零。
第二個目的是降低市場波動率;當然,負面效應亦如影隨形。由於整體股市跌幅受限,成交量萎縮逾半,導致投資人無法出售股票,這是另一項風險。
本土與國際基金面臨投資人的贖回要求,卻無法賣股求現,多檔基金被迫通知其投資人,他們可能無法取回投資的錢。這造成共同基金的恐慌性贖回,更加重市場的賣壓;這與先前香港的銀行擠兌如出一轍。坦白說,共同基金的贖回遠不如銀行擠兌那般恐怖,但原本穩定股市的力量,卻成為市場恐慌的源頭。想當然耳,國際外資法人對這樣的政策不敢恭維;或許這不是世界末日,但台灣不就是想積極躋身金融中心與已開發市場之林嗎?
除了限縮跌幅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的目標?我認為,未來政府要向股民清楚表達,政府不負責,也無法防止股市下跌,這才是最重要的態度。如果投資人期望政府出手干預下跌的股市,那麼他們就不應該投資股票。當然,眼前不是做此聲明的好時機;正如現在也不是提醒存款人,政府沒有義務擔保所有銀行的存款一樣。正確的政策也要挑正確的時機宣布才對。
當股市賣壓出籠時,政府該做些什麼?多數市場專家和自由市場信徒都認為「無所為」是最好的作法。但在政治領袖的眼中,這個答案沒意義。此外,正常情況下,政府不宜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但市場機制也有瓦解的時候,此刻政府就不能再袖手旁觀了。
在市場挹注更多的資本,應是當前政府的最佳作為,台灣政府也一直這麼做。只不過,這些資金應該透過私人部門的基金經理人來投資,而不是由政府官員直接操盤,才能確保投資的專業與過程的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