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混搭當中成長,有時搭中國、有時搭日本,都很有包容力,更需要獨立思考來找尋自己的立足之地。
最近小女兒愛談政治,邊寫功課邊對我說,「阿扁做得不好,但小馬也不怎樣」,乖乖,她才十歲!
小女兒之所以對政治產生興趣,很可能是阿嬤接送之際愛聽政論節目,耳濡目染產生興趣,但我提醒她不要只轉述他人觀點(包括親人),應該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謂獨立思考,最大障礙往往來自背景。像近來學者評論年度賣座電影「海角七號」帶著殖民地文化的陰影,我朋友李崗去年才引進「被遺忘的1937」,他也不懂為何「海」片創作者與觀眾都忘了日本占領台灣時拉夫、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的罪惡,反而對禍首餘情未了?
毒奶粉事件發生、或是更早的千島湖事件則引發另一波矛盾,有人認為這些壞事「有辱門風」,但兩岸還是一家人。當然也有人問「中共迫害了你留在老家的父母家人,為什麼還要幫他們說話?」
台、中、日關係的分界點是民國三十八年,像李登輝那一代的歐吉桑年輕時認為自己是日本人,習慣站在日本皇民化的高度藐看中國,罵起中國比誰都狠。而老家在大陸的這一代移民對家鄉思念日深,想到日本就想到鬼子,習慣性仇日。
而年輕世代對大陸羈絆不深,又未曾經歷中日戰爭,很快就愛上日本產品及流行文化,日本早已經是台灣旅客最喜歡造訪的國家,東京飛台灣的航班密度跟東京飛大阪不相上下,就在此時五年級尾的導演小魏聽了好故事,沒想太多就拍出了「海」片,反而因為票房太好,讓很多人想太多,開始問問題。
而且大家都愛問「為何不恨」,不明白對方為何對中國或日本懷有認同感,親中的仇日、親日的仇中,都認為對方歷史觀錯得離譜。其實該更深入理解背景,或者也站在另方想想,不然未來不被政論節目的偏見氣死,也會讓彼此取暖的高溫給悶死。
台灣在混搭當中成長,有時搭中國、有時搭日本、有時搭美國,都很有包容力,但難免搞不清楚身在何方,更需要獨立思考來找尋自己的立足之地。
像最近老友馮寄台派駐日本,行前我笑他政治不正確,名字怎麼「寄」在台灣,不愛台。而且以他留美背景卻派駐日本,實在替他擔心,特別提供一組安室奈美惠老闆的電話,萬一硬外交溝通不良,還可發動娛樂外交。
但我更擔心他做得太好,因為台、日、中已經矛盾太久,進入了平衡的矛盾狀態,萬一他高明到讓台日恢復建交,一傢伙攪動台、美、日、中四角關係,那才麻煩呢!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