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減稅成功,將有龐大的海外資產湧回台灣,反而對金融體系形成巨大衝擊。除非台灣有更多元成熟的投資商品,才有能力消化。
全球股市跌個不停,但台股更顯疲弱。根據統計,今年以來,台股的跌幅僅次於中國股市,在全球主要市場排名第二。諷刺的是,投資人因套牢而處於痛苦指數的最高點時,往往發生在股市已經大跌一段,或是市場認為最糟狀況已經遠去的階段。此時股價評價顯得異常低廉,投資人失去戒心之際,採取更激進的操作手法。
面對空頭市場,投資人最自然的反應就是追究責任;事實上,將股市下跌的原因指向單一個人或事件是不公平的。大家應該把力氣放在如何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案,而非怪東怪西。
全球金融機構因信用虧損,已打銷逾五千億美元的資本,銀行資產劇減,不得不緊縮對艱困企業和投資機構,如避險基金等的放款,進而造成全球資產大拋售的連鎖反應。不幸地,定期性的市場崩跌,是資本主義社會無可避免的現象,這點馬克思確實說得沒錯。因此當前台灣的問題核心,不在於全球景氣循環正在走下坡。
台灣的真正問題,在於太多人直接將太多的積蓄投入股市;我們的儲蓄結構,與二十年前號子內滿是菜籃族時代,沒有太多的改變。缺乏穩定、安全並兼顧高收益的理財工具,才使得散戶仍是台股成交量的主要貢獻者。
台股的結構必須要比過去更具專業化,這代表個別投資人要減少直接投入股市,而應透過涵蓋各式投資標的的工具,如股票與債券、國內與海外,進行理財行為。說句不中聽的話,台灣最不需要的,就是給予個別投資人過當的保護;而最迫切需要的,則是創造金融機構自由化的空間。
政府嚴格規範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服務與商品,以保護個別投資人免於虧損或遭受詐騙,這當然是好事;但這也對投資人在理財工具的選擇範圍、成熟度與取得管道上,設下一道道難以突破的障礙。
除了衍生性商品外,股市是波動性最高的投資工具之一,如果有更適當的理財工具,應該會有效降低個別投資人直接參與股市的興趣。
在吸引更多滯留海外資金回流台灣方面,更多元化的投資工具才是關鍵。減稅與鬆綁投資限制固然重要,但這些措施可以消除資金匯出的原因,卻不足以產生讓資金回流的誘因。誘因全都在於提升台灣投資工具的報酬率,以及讓投資人更容易取得適合的投資工具。
一旦減稅成功,將有數千億美元的海外資產湧回台灣,反而會對金融體系形成巨大衝擊,匯率及國內資產價格不免面臨劇烈波動。除非台灣有更多元、更成熟的投資商品,才有能力消化這股返鄉資金潮。但台灣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