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意願不足,就算利率在滴、融資手續在方便,但大家看不到賺錢的機會,沒有借錢的需求,央行想創造流動性的願望自然落空。
今年的景氣不好,明年的展望也不樂觀。照說各國政府應該採取各種振興方案,來減低循環的殺傷力;但能力與意願總有差異,想救與能不能救中間有嚴重落差。
之前葛林史班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接近不用本錢的錢海淹沒經濟,造就本世紀第一個金融泡沫,解決網路通訊泡沫造成的危機。
這招現在失靈,以前的日本,現在的台灣、美國,都陷入流動性陷阱之中難以自拔。病徵為貨幣供給額增長不足:美國與日本的流通貨幣數量成長速度,低於名目經濟成長率;台灣更慘,貨幣供給額居然是減少的。
中國與歐洲也有同樣貨幣數量不足現象,但是他們在執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目標是抽掉過多的錢,讓景氣降溫,達到平抑物價的目標。
而台、美、日則是目標轉為刺激成長後,貨幣供給不增反減。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是民間投資意願不足、企業家對未來悲觀,就算利率再低、融資手續再方便,但是大家看不到賺錢的機會,當然就沒有借錢的需求,中央銀行想創造流動性的願望自然落空。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從去年七月開始降息,但是市場利率沒變,想以降低房貸負擔,來緩和循環衰退幅度的政策目標落空。
這又跟美國獨特的房貸證券化體系相關,銀行與地方信用合作社辦理的房貸,最後打包成為債券銷給財務性投資者,這個過程是二戰後美國經濟的最大支撐。當兩房本身財務出現困難,這個融資的流水線中止,Fed降息的美意,傳不到最終貸款者身上,政策無效。
美、中兩國都有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一個是被動的政策失靈,一個是主動的宏觀調控;病因不同,但都進入下降循環。美、中一個是全球最大市場,一個是世界成長最快市場,兩個都衰退,台灣當然慘。
政府的另一招是擴大財政支出,人民不願花錢,那就由官員來花;傳說中的美國新政,蔣經國的十大建設,都是順著這個思路而來。
可是這有兩個問題,一是沒幾個政府有財政盈餘能這樣揮霍——大概只剩中華人民共和國跟沙烏地阿拉伯這幾國有。此外,日本過去十幾年搞了十幾個景氣振興方案,錢花了,經濟卻沒起色。台灣能靠它起死回生嗎?
印鈔票不可行,政府也跟老百姓一樣舉債度日,沒法用大投資來溫暖冰凍的景氣,我們該如何是好?
好消息是通貨膨脹不會再惡化下去,既然不成長,需求也消失,馬總統剩下的任期應該沒有通膨的問題。
但壞消息是,成長性消失,高本益比的題材也失去支撐。
結論很簡單:挑低本益比、配息率高的傳產股。沒有通膨,貨幣購買力就可以維持;沒有成長性,就不用付出高本益比的代價。惟一麻煩的是這種股票數量不多,而且不性感,券商與媒體不愛,所以要靠自己去挖掘。
這又回到那句老話:想賺錢,就得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