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中小學生從實做中體驗藝術創作課程有助於他們學業成就、團隊建立、淨化情緒和促進心理健康。
不過從比爾蓋茲列舉的成功案例,以及其基金會過去贊助和支持的紀錄來看,他似乎比較重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思樂(Maslow)提出的基本層次的需要之滿足。 期許世界貧窮的十億人口能夠免於飢餓、免於病痛、免於因飢餓或病痛而夭折,進而鼓勵企業發揮創意,製造尤其是非洲窮苦人家可以買得起的價廉物真之生活必需品,當然也希望更進一步教會這些人如何釣魚。
有效的教育是培養如何釣魚的途徑,蓋茲基金會贊助的項目分為全球的發展、全球的衛生健康和美國的教育、圖書館等三大部分。在美國國內的教育方面,強調兩個互相關聯的重點:小型學校,以及幫助所有學生充分準備就讀大學、發展事業和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在小型學校方面,他們認為三百人左右的學校,最能讓學生得到個別化教學。
蓋茲基金會雖然也慷慨贊助以西雅圖地區為主的藝術機構,但這些在馬思樂的需要層次上比較高的需求,就顯得沒有急迫性。更何況文化藝術的成效通常不易立竿見影,也就不是創意的資本主義或社會企業支持的重點。
這幾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科技與人文的結合,已成為許多國家建設目標,藝術和創意也就因而水漲船高。
其實藝術除了能增進創意外,也能提高弱勢學生學習的水平。美國過去的研究發現,一般的中小學生從實做中體驗藝術創作課程有助於他們學業成就、團隊建立、淨化情緒和促進心理健康。
最重要的應是藝文界自己的典範轉移,藝術家現在得要以公民身分,與其他領域專家或大眾展現各自專長互相了解與合作,共同解決社會急迫問題和提升生活品質。藝術家不僅要激發其他公民對藝術作品的興趣,也要他們了解認同藝術文化的必要性。
國際表演藝術協會的六百多名會員遍布全球五十幾個國家,包含世界主要的音樂廳、戲劇院、表演藝術團體、藝術節,主辦藝術競賽的組織之主管或相關的經營者、藝術經紀人、政府的文化官員等等。每一年年會或國際會議的主題也都能反映表演藝術的關鍵議題,例如藝術與科技、經濟與藝術等等。卻在成立了一甲子後的二○○九年,才終於了解這樣的組織及其會員必須更具體、更廣博、更深入地頓悟藝術轉化社會的功能,將其主題就定為「轉化:藝術為改變社會的代理人」。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