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創業課程主要是為商管學生而設,最近幾年,歐美的大學更相信非商管學生也應有同樣的權利。
創業教育也是一種選擇,過去的創業課程主要是為商管學生而設;高科技的發展促使許多工學院開始與商管學院合開創業課程。最近幾年,歐美的大學更相信非商管學生也應有同樣的權利,這種風氣在社會創新與創業逐漸成為產官學界共同焦點的今日更為普及。
二○○六年,歐盟在挪威奧斯陸的創業教育會議中,特別提出高等學府的創業教育,尤其是提供機會給非商管學生;各會員國、大學都會發展適合自己的創業課程。愛爾蘭Dundalk科技學院的全職學生都有機會選修創業學程,完成之後可以取得證書、證照或學位。
美國更是如此,一九九六年,MIT成立跨學院、系所的創業中心。創辦人Edward Roberts說:「MIT響亮的創業名聲,吸引具有創業野心的學生,這些學生也相對增強了MIT的聲望,每年大約有十家和MIT相關的公司相繼成立。」
史丹佛大學則採取不同的創業教育理念,不以畢業生成立公司的數量評判其成效,而是特別強調學生創業心態的訓練。他們也以畢業生廣受社會的歡迎為傲。英國擅長科技領域之創業教學與實踐的大學,相繼成立科學創業中心,建立互助合作的網絡,目的在推動研究成果與新觀念的商業化,激發科學的創業精神,將創業的教學融入科技課程,並促進科學知能的轉移與應用。
那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如果不選營利導向的創業課程,是否也有其他選擇?
史丹佛的社會創新中心及碩士學位固然名揚四海,但其他學校也都各自設立具有特色的學程、學位或中心。杜克大學的社會創業中心結合了社會使命的熱情與矽谷高科技先鋒之創新,以及企業的紀律,希望社會創業家能夠發想創意、發展新的經營模式。
史丹佛大學則採取不同的創業教育理念,不以畢業生成立公司的數量評判其成效,而是特別強調學生創業心態的訓練。他們也以畢業生廣受社會的歡迎為傲。英國擅長科技領域之創業教學與實踐的大學,相繼成立科學創業中心,建立互助合作的網絡,目的在推動研究成果與新觀念的商業化,激發科學的創業精神,將創業的教學融入科技課程,並促進科學知能的轉移與應用。
那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如果不選營利導向的創業課程,是否也有其他選擇?
史丹佛的社會創新中心及碩士學位固然名揚四海,但其他學校也都各自設立具有特色的學程、學位或中心。杜克大學的社會創業中心結合了社會使命的熱情與矽谷高科技先鋒之創新,以及企業的紀律,希望社會創業家能夠發想創意、發展新的經營模式。
該中心的主任Greg Dees認為,「社會企業是有關創新與影響力,而不是收入」,雖然這些社會企業家因為觀念創新、經營成功而收入可觀,但他們都是以改進社會、產生實際影響力為其使命。透過創意募款、創新經營社會企業等方式,訓練遊民自給自足、綠化環境、增進貧民的衛生保健、深度欣賞藝術、為中年失業人創造就業機會,及創立鄉林銀行。希望杜拉克所指:「創新與創業精神正常穩定、持續發展的創業社會」能早日實現。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