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好看的政治演說與好節目有異曲同工之妙,了解觀眾所思所想,才能把技術、藝術、魔術融為一體。
基本上,一場好看的政治演說與好節目有異曲同工之妙。好的主持人像窩心的派對主人,事前準備充分,懂得恰到好處與觀眾互動,亦莊亦諧,奧斯卡頒獎典禮就是這種等級的演出。
而辯論注重現場攻守,像美國一九六○年甘迺迪對上尼克森,甘迺迪風度翩翩,老將尼克森則不知是太熱還是緊張、頻拿手帕擦汗,看起來左支右絀,讓選情一敗塗地。此案例讓政界普遍認為,選民想看的就是個人魅力,只要拿出這些特色,就能在電視上所向無敵。但這麼多年下來,我倒有不同觀察。
傳播圈裡有則寓言故事:有個國王英明神武,壞人趁他出訪外國時,在國內惟一的水井下毒,這毒藥能讓聰明的人瘋狂,越聰明就越瘋狂。當國王回來發現,人民全喝了水變成瘋子,反而把正常的他當成瘋子看待。這時候國王該喝下毒水、在瘋子國裡當最瘋狂的領導瘋子,還是黯然離去?
傳播圈就像故事裡的國王,有些人重視「觀眾想看什麼」,如果觀眾都是瘋子,那就做瘋子看的節目給他們看。但我的作法是先確立「我想做什麼」,一時之間觀眾很有可能不接受,但凡事物極必反,這次吃過鹹、下次就超淡,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修正中累積,如同「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這些過程都是文明必經之路。
至於故事的結局,聰明國王當然聰明,他假裝喝了水,裝瘋以獲得人民認同,然後慢慢地改變所有人,最後總算讓國家恢復安定與理性。
因此,辯論或政見發表的重點可能不在誰口才精采,誰會煽動群眾,或誰懂攻訐,因為選舉不是選牙最尖嘴最利的人,重要的是從中看出誰有民胞物與的心,誰能把眾人之事當成自己的事情看待。當在台上的人了解台下的觀眾所思所想,說起話來當然能夠行雲流水,把技術、藝術、魔術融為一體。如果搞不清楚台下是誰、需要什麼,那口才再好也無法感動人。
我們能給兩位候選人最好的建議是,說話的速度不要太快,最好的速度就是慢到足以聽到自己的聲音,如此可以讓嘴腦合一,不至於產生跳躍性思考,慢慢說出的話聽起來較有誠意。
此外,面對鏡頭的大忌是心有旁騖,無論選情多急,都要活在當下,千萬不能滿腦子想著拍背不拍背。如果幾場辯論焦點都在「拍背文化」,那證明雙方陣營離「亦莊亦諧」實在太遠了。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